程伟|旷达人生,清雅情怀
2025-01-02 21:5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程伟  
1
听新闻


旷达人生,清雅情怀

品读东坡笔下的“香道”诗文

□ 程伟

  中国的香文化,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秦汉、六朝的洗礼,至隋唐后,香料品种日益繁多,制香与用香的方式亦愈发丰富多彩。及至宋代,香已然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般闲事”,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宋代文人群体中,尽管对香的研究有所涉猎,但大多仅限于对香气味的品鉴与分辨,尚未触及那更为深邃、更为形而上的层面。然而,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以笔墨抒怀,以香道寄情,将生活艺术化,将情感细腻化,他,就是苏东坡——一位将旷达人生与清雅情怀完美融合的伟大文人。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这组诗篇如同一扇精致的窗棂,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对于香道的独特见解与感悟。在大多文人局限于香气味的品评与分辨之时,苏轼却在这组诗中提出了“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闻香不应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官感受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香来感悟精神、体会意境。鼻子,作为六感之中最先接触香味的器官,应当是最先体悟佛理教义的所在。这种“鼻观”的观想法,正是佛教中“观鼻端白”的修行方式。品香,如同佛家修习,需要用心去体悟,去细细品味。古人称之为“听香”,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抵达。苏轼的这一观点,为闻香与参禅的结合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方法,他倡导人们忘却香的形态与气味,摆脱生理的束缚,用心去感受香,去审美焚香,让香与自身精神相融合,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翻香令》中,“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这情思深挚绵长的词句,是苏东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后,为缅怀她而深情写下的。在妻子灵柩前,他焚香致祭,香烟袅袅升起,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份深情,这份眷恋,都融入了香道之中,化作一缕永恒的馨香。

  《沉香山子赋》则是苏东坡为其弟苏辙生日而创作的佳作,内容以海南沉香的品质为喻,寄寓于苏辙的文辞质美,使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香气。赋中的“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更是对海南沉香的色泽、材质和气味进行了生动而细腻的描绘,用“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来形容,这十二个字成为对海南沉香的经典描述,流传千古。

  苏轼的香道造诣,不仅体现在他对香的品鉴与制作上,更体现在他对香炉生烟特点的巧妙利用与独特创意上。他独创的“小有洞天”袖珍室内景观,将美石、木质底座与小香炉巧妙结合,当香烟从孔中缓缓升腾而起时,整个山石仿佛都充满了灵气与生机。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华与创意,更体现了他对香道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南宋赵希鹄在其《洞天清录集·怪石癖》中记录道:“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炉,引数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香令人幽,是为静友;石令人隽,可作清友。当赏石与焚香完美契合时,云烟出窍,便生出无限雅致与韵味。

  “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祼,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苏轼《沉香山子赋》)不同的香料材质,配以不同的使用方法,展现了古人对香的独特理解与运用。而苏轼,更是一位制香技艺精湛的大师。他创制的闻思香,不仅香气清明静雅,具有养性安神的功效,更是他心境的写照与抒发。在遭受“乌台诗案”后,他心境沉静如水,以明月清风为伴,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都融入了香中,化作一缕淡淡的清香。

  东坡一生与香为伴,哪怕是在睡个午觉的闲暇时光里,身边也得焚着香。他还是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对香有着深入骨髓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元祐初年,苏轼奉诏回京,却因直言纳谏而不容于新旧两党之间。在进退维谷、无助之时,他与友人相互赠礼,以香为伴,慰藉彼此的心灵。他亲自制香,“雪中春信”便是他摒弃杂念、用心体悟自然而成的佳作。这款香模拟了梅花在雪中初绽时的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梅林中,感受着那份清新与纯净。为了追求这种冷香中的花开之味,苏轼竟花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这种对香的执着与热爱,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叹。

  苏轼对香的优劣有着自己独到的评判标准与见解。他偏爱沉香,认为其醇厚多变、韵味悠长,在丁香、龙麝的点缀下更显清幽、舒曼、纯净。他常夜烧沉香,让香云在书楼中缭绕盘旋,用香来通达修行的境界与高度。在儋州时,他遇见了海南沉香,并目睹了百姓因不合理的征收购买政策而破产的悲惨现状。他痛心疾首,写下了“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和陶拟古九首·其六》)的诗句,这份对百姓的关怀与忧虑都融入了香道之中,化作一缕温暖的馨香。

  苏东坡的香道之路是一条充满诗意与雅趣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藉;在这条道路上,他展现了文人的旷达与清雅。他的香道之路是他旷达人生、清雅情怀的生动写照与真实反映。在他看来,焚香一炷便能尘外藏心、物我两忘。这种境界是何等的超脱与豁达!他的香道哲学与人生哲学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在香道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寄托;在香道中,他展现了文人的优雅与风采,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与典范。

标签:沉香;文人;香道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