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潘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作品选
2025-01-02 21:33: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高瞻远瞩——潘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作品选


展览海报

  前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融合了中国哲学、宗教、审美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在这个艺术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始终扮演着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角色。

  报史辉煌连党史,初心紧密系民心。值此新华日报创刊87周年之际,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报业协会主办、江南时报和新华文投共同承办的“高瞻远瞩——潘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既是对新华老报人艺术生涯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华日报87华诞的真情献礼。

  在悠远厚重的江苏文化“巨著”中,传承至今的书画文化是灿烂而有活力的一章。从东晋至清代的绘画史中,江苏画家数量众多,并且在近现代诞生多位中国画名家大师。时至今日,当代江苏的中国画界依然人才济济、佳作纷呈。对江苏中国画艺术的梳理与推广,一直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重要文化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像潘高鹏老师这样长期为人做嫁衣、默默耕耘的美术编辑,我们很高兴为新华报人办一场独特的展览。

  潘高鹏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学派的滋养下,开启了辉煌而又壮丽的艺术人生。毕业后,他在新华日报工作30年间,为挖掘和推广新金陵画派,推动江苏山水画走向全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管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创作,不仅赓续并且发展了新金陵的文脉,更独创了俯远山水的表现方法。他创造的“潘氏山水”画法填补了江南水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空白,突破传统中国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构图法,独创俯远法,以现代视角接续传统文脉。在他独具风韵的画笔下,大开大合的客体稻田,被主体艺术性的创造呈现出来。

  潘高鹏构筑了一个当代山水画崭新语系,为中国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和个案,必将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他不仅是江苏的一位山水画大家,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位大家,更是新华日报的骄傲。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中国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底蕴,更在于它的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播好江苏的文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观照,是一种对于人类价值的探求。因此,今天的活动不止步于展览,也不止于中国画领域,我们要在更高的领域,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双传学

《湖光掠影》 143cm×70cm


《金色水乡》 45cm×25cm


《宋人诗意图》 71cm×137cm


《水韵大地》 57cm×137cm


《郑板桥诗》 35cm×139cm


《山水》 31cm×47cm


《水乡意象》 138cm×52cm


《水乡纵横》之一 30cm×95cm


《归帆》 138cm×71cm


《水乡帆影》 138cm×52cm


《山河生辉》 63cm×200cm


  潘高鹏

  江苏兴化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新华日报从事美术编辑、记者工作30余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长,江苏报业传媒书画院艺术顾问,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顾问。

  1988年,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中国当代墨宝集》并赴日本展览。

  2001年,作品《云卷千峰》获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大展金奖(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5年,作品《山野灿烂》入选第一届“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

  2007年,作品《山水襟怀》入选第二届“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

  2012年,作品《大岳鸣泉》入选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心释万象——潘高鹏中国画展”,参展作品《水乡印象》《金陵不夜城》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主办)。

  2018年应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之邀赴纽约“中国艺术馆”举办画展并进行学术交流。

  《水乡印象》《金陵不夜城》两幅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三次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在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1年,家乡政府为表彰其艺术成就,在兴化戴南建立了潘高鹏艺术馆。

标签: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