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理发的网红店
2024-07-20 21: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厚尧  
1
听新闻

  以女主人名字命名的“刘菊发廊”坐落在扬州市江都老城区龙川巷125号,利民桥南桥堍向西约百米。由于地势较偏僻,巷子窄,小汽车很难开进去。然而,这里却是一处打开手机便能寻到的百姓理发的网红打卡地。来这儿理发的,不仅有周边社区的中老年人,还有不少从扬州、高邮等地慕名而来的,可谓粉丝众多。有的是一家几代人盯着这儿理发,有的是长达二十年一直不选别处。我有一个好朋友,92岁高龄的老诗人李林靖,家住得很远,每次来,宁可多花钱坐一部三轮车,也愿意舍近求远来“刘菊发廊”。李老诗人对我说,这里理发不仅价格低,而且技艺高,速度又快,服务态度更是好到没说的。每次理发,老板娘只肯收我六元钱,我不过意,想多给她一点,她坚持不肯要。

  六元理发的价格不是照顾高龄的李老,而是对每个顾客都一样。这样的价格在目前理发行业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为这家发廊,刘菊夫妇已经坚守了整整二十六年。刘菊也才五十岁出头,生得端庄秀丽,见人总是一脸笑,顾客跨进店里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她的爱人叫周祥国,高高的个子,颀长的身材,一双不大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待人特别热情,而且十分健谈。

  刘菊的理发手艺系祖传,又专门去上海接受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培训。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是在上海浦东开了家小理发店;丈夫小周买了辆车,在上海跑运输,小两口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后因小周的老母亲生病,需要人照顾;而他们的大女儿正上初中,也需要有人照料她生活,两口子合计了一番,最终选择还是回家乡来。小周从小生活在江都老街上,对这条街他很有感情。回乡后,夫妻俩决定用自家的门面房开爿理发店,就用妻子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想法很单纯也很直接,就是为老城区的居民们提供理发服务。

  刘菊跟我说,老城区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开始时我们给人理发只收两元。我们的店面是自家的,手艺也是自己的,除了水电,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来理发的都是乡里乡亲,帮人理发我们乐意,收两元钱也只是个意思。后来一条街上的邻居失火,殃及到刘菊发廊。店面的屋顶全被烧毁,只剩下躯壳。为修缮老屋,夫妻俩花了近十万块钱。再开业时,不少老顾客坚持要求我们理发的价格适当增加点,说否则就不来了。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我们把理发价从二元调到了三元。以后的将近十年里,我们又经历了重新建房和装修,也都是好多老顾客不答应,让我们一定加点钱,直到今年才调到了六元。有些年轻人来剪平头或碎发的,难度大,耗时长,我们也只多一块,收人家七元。

  听人介绍后,我特地去拜访了他们夫妇。小周与我的交流十分诚恳,他说,像我们这样的低收费,对自身确实是个考验。我们一家总要生活吧,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开支,因此只有自己多辛苦一点了。每天一早六点半理发店就开门了,一直干到晚上九点才打烊。凭良心说,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日复一日的劳累,两口子都患上了程度不同的颈椎、腰椎和膝盖上的毛病。

  凭着两间门面,几张理发椅和一些理发工具,更凭着两口子真诚待客的热心肠,他们不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禹王宫社区的林书记向我介绍说,作为该社区首家“爱心理发驿站”,刘菊不定期地向社工和志愿者免费传授理发技艺;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十几年来他们获得了社区和江都文明办等颁发的“诚实信誉”“江都好人”“特别贡献”等多个奖杯和奖牌。

  社区林书记还告诉我,刘菊夫妇除了给人理发,还帮好多顾客排忧解难。他们人好,对人真诚、热情,周围的人遇到一些烦心的事,愿意来找他们说说,吐吐心中的烦闷。或者邻里之间有些什么小矛盾,也愿意找他们帮助评评理,有时候矛盾双方是僵着脸来的,一通话说过后,心结打开了,心里舒坦了,脸上换了笑容回去了。这样的情况刘菊发廊里常会碰到,不少顾客认为,这里就是一座充满爱意的加油站,不仅让人卸去了多余的头发和心里的一些郁闷,同时也获得了面孔的容光焕发和心情的大好。

  (本文作者曾任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扬州市社科联主席)

标签:理发;发廊;江都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