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喜欢唐诗,更喜欢宋词。因为深刻地感悟到了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沃土中,宋词更像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既有姹紫嫣红的色彩,又有千姿百态的灵秀,可与唐诗争妍,可与元曲斗艳,堪称博大精深的文学体裁。
宋词远从《诗径》、《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精华,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宋词的那些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而又达到很高境界的作品,仍在不停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笔者曾在办公桌台板的下面,陈列着自己的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条幅,天天默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有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默诵着、学习着、思考着,乃至现在温故而知新,逐渐提增了理解和赏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兴趣,在此与广大的读者朋友做一个学习性的交流。
苏轼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豪迈风格,其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千古绝唱。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5年(1082年)7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含有嘲讽与抨击时弊的一面,被新派官僚罗织罪状遭贬黄州(即今天的黄冈),这首词是他跟友人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时写下的。
苏轼是词作的高手,表现手法娴熟,故上阕先即地写景,从而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旋即用“浪淘尽”三字,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空间背景。给人的视觉印象产生了冲击感:既使人看到了大江的汹涌澎湃,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伫立于江岸,凭吊曾经不凡的古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可谓气魄极大,笔力铿锵,深厚的描写底蕴在开篇之始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一代文学大家的风范,高山仰止,令人敬畏。
苏轼的豪放笔法,是他词作的主旋律,紧接着用“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巧妙而又言简意赅地点出这儿是赤壁古战场。屈指算来,就在苏轼写这首词作的880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打的曹操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人道是”富有表述的分寸,“周郎赤壁”,既迎合词题,又为下阕缅怀周公瑾打下伏笔。“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着力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惊涛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旋流卷起千万雪堆一般的浪花,赋予赤壁以生命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词的文学表达层面而言,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表述的萎靡气氛,将读者带进一个万马奔腾、惊心动魂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情绪激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苏轼按照“念奴娇”的词规而行,总束上文,带起下片。他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般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从以上艺术地提炼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这便是人杰地灵、锦绣山河的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了无数出色的英雄,体现了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可不是嘛,既然有横槊赋诗的曹操,又有驰马射虎的孙权;既有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又有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浓缩在三国时代风云人物的身上,侧重表述在众多三国人物中,苏轼尤其景仰智破强敌的周瑜,对他指挥赤壁之战的能力表示极大的赞赏,只恨自己被贬异地而废,无路请缨,报国无门,不能发挥像周瑜那样英雄豪气的作用。可以说此时的苏轼,敬重与沮丧同在,大气磅礴的文笔掩盖了他内心的惆怅与彷徨,急切地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被重新启用,获得建功立业的良机。
上片连着下片,像解开的纽扣,敞开了叙事论道的襟怀。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领起描述,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和挑选以表现人物个性为素材,经过艺术的整合、提炼和加工,从几个不同方面,将周瑜的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利落而精悍,令人对其顿生仰慕之情。
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9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时年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军衔)之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称(今安徽安庆潜山市),周瑜娶小乔正是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在此10年后,周瑜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苏轼把10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了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巧妙地安插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衬托周瑜英俊潇洒、风流倜傥、韶华似锦与年轻有为,产生了足以令人羡慕的表达效果。同时亦使人联想到,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仍是东吴据有江东与发展胜利形势的基本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晚唐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不良后果。使人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东吴生死存亡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
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大家,高就高在驾轻就熟的表现手法非同一般,言辞精炼而利索,绝不拖泥带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仅用8个字,就从肖像仪表上描写了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英俊形象,呼之欲出,不同凡响。秦汉三国时的纶巾,即青丝领头巾,或是葛巾毛扇,是三国儒将们常有的行头与装扮,着力刻画周瑜的仪表装束,体现了作为赤壁之战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时的洒脱从容、胸有成竹、胜券在握。苏轼笔锋一转,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紧紧抓住火攻战术的特点,精准地概括了整个战争胜利的场景。
据正史《三国志·江表传》记载,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内装芦苇等易燃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烈火风猛,往船如箭,飞尘绝灿,烧尽北船。”火借风势,熊熊燃烧,一艘艘战船像离弦之箭驶向前方,顷刻间,烟尘漫天飞舞,火光灿烂,曹军船只化为灰烬。“灰飞烟灭”4字,将曹军在赤壁之战惨败情景形容殆尽,渲染了东吴火攻取胜、捷报频传、凯旋而归的氛围。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智慧过人的年轻将领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呀!
苏轼为什么要如此仰慕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软弱,又受到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这是个巨大的隐患,居然朝廷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何等的悲哀。体现苏轼了虽然被贬谪黄州,但依旧时刻关注边塞战事,怀揣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尤其是面对边疆危机加深,目睹北宋逐日萎靡颓废,苏轼借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多么渴望自己有如三国时代那样的英雄豪杰,来扭转这国难当头的现状。这正是此词的作者要缅怀赤壁之战,精心刻画和描绘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其回眸历史、继往开来的内在情怀多么深厚啊!
然而,苏轼隐逸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眼前的现实却很骨感,他贬谪黄州的处境,却跟他振兴王朝的祈望与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径庭,那种难以消除的惆怅、彷徨,再次令他的心绪隐隐作痛,不得不从“故国神游”中跌入现实,难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并情不自禁地笑自己的多情,朝廷都不把他当人看待了,还要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干嘛?笑自己是奈何的迂腐与可悲啊。
仕途蹭蹬,壮怀莫酬。操劳烦神,使苏轼自感早生华发,苍老许多,同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有了鲜明的对比。顿时领悟,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绕不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回到了应有的认知点上来了,放眼大江,举杯赏月,“一樽还酹江月”,玩味着言近意远的词句,一位襟怀超旷,明察秋毫,自解自慰的苏轼,仿佛就出现我们的眼前,既悲悯又可爱。这就是苏轼不同于历史上、或同时代被流放的文化人的区别所在。
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体方面来看,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是主旋律,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于整篇大笔挥洒、波澜壮阔之时,然却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亢奋之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肝胆相照,真正地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与表现手法的高超。流露了作者有志报国与壮志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那时仍盛行于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不仅起到了震耳发聩的作用,而且还对后世词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