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华古琴文化艺术展多元激荡
2016-08-20 16:2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魏长健 朱杰 江晴  
1
听新闻

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金伟忻(左二),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寄蝶(右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陵派古琴第十二代传人刘扬(右一),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啸(左一)共同为新华古琴社揭牌。

  2016年8月20日,南京江东中路新华传媒广场上的新华全媒体艺术馆琴声悠扬,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新华古琴文化艺术展”在这里以别样的形态悄然开幕。来自古琴、昆曲、书画、诗歌、传媒、企业等各界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汇聚一堂,听琴、论琴,赏书、观画,阐述古琴历史的渊源,交流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为本次展览题写展名“清秋古调”。

著名画家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感言

  艺术馆里,数字大屏滚动着古琴、昆曲、书画、诗歌等文化元素,50余把古琴与30多件古琴题材的书画作品交相辉映,有斫琴名家马维衡为昆曲艺术家龚隐雷斫制的“隐雷”琴,有古琴大师刘少椿后人刘扬为国家领导人演奏的“遗风”琴,有扬州民间斫琴高手吴亮明为新华古琴社特制的“新华古韵”琴;傅二石、言恭达、孙晓云、徐善、李啸、王卫军等22名书画名家,根据唐诗宋词里的古琴题材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

江苏古琴非遗传人、著名斫琴师马维衡在“清秋古调——首届新华古琴文化展”上演奏

江苏古琴非遗传人、扬州广陵派著名琴师刘扬在“清秋古调——首届新华古琴文化展”上演奏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马琴”创始人马维衡先生告诉记者,把昆曲、书画、诗词与古琴融合在一个展馆里展示,形式新颖,让普通民众更直观地了解古琴文化的深邃。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张寄蝶在演讲中激情澎湃,他说,古琴是百音之祖,昆曲是百戏之祖,客观地说,这两门艺术过去都是达官贵人用来修身养性、赏心怡情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成了古琴迷、昆曲迷,两个艺术门类的“老祖母”又焕发出了青春,这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富裕与祥和。傅抱石之子、著名国画家傅二石先生已是80高龄,听说有来自民间和院校的古琴高手演奏,在夫人陪伴下冒着高温赶到现场,听琴、说琴。他说,古琴是人间最美妙的声音,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很多传世的名画里,都有携琴、抚琴的图像,中国文人对古琴有着很深的情感,直到今天,我们的国画创作依然离不开古琴。他听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了新华古琴社,特意和老伴从自己80岁艺术展的画集里挑了一张《不得知音声不切》的作品,无偿捐给艺术馆,他希望新华古琴社经常开展活动,也能经常来听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言恭达先生专程从外地的中国书协培训班上赶到现场。他说,他的家乡常熟也是滋养古琴的风水宝地。看到扬州、南京、贵州、陕西的古琴家和斫琴家聚集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十分欣喜。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用现代传播形式为古老的艺术推广服务,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言恭达在论述古琴与士风时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能找到很多关于古琴的词句,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乐器,他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哲学思想,比如修身、齐家、平天下,再比如养浩然正气、释天地情怀。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胸怀大志的人,能从琴声中汲取力量,也有很多一时失意的文人,携琴而行,回归自然,成就了另外一番大美人生。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周跃敏在致辞中说,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古琴艺术的人文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近年来,古琴热重新兴起,反映出物质生活丰富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特别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追溯和向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办古琴文化艺术展,就是要利用全媒体的传播平台,让优秀的文化艺术和精神产品得到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文化、分享艺术。周跃敏社长在致辞中感谢各界艺术家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一贯支持,并要求新华全媒体艺术馆的工作人员策划更多的经典文化艺术活动,展示更多精湛的艺术作品,一如既往地做好为艺术家服务的工作,共同为江苏的文化强省建设尽心尽力。

  当天,由新华古琴社与扬州斫琴名家吴亮明合作研发、并由中国书协顾问言恭达题名的15把“新华古韵”琴,在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发仪式。同时,第二批研发的全手工古琴“清秋古调”开始定制。

标签:古琴;艺术;新华日报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