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祈雨祷雪佑民生的封建帝王官吏们
2021-03-26 15:1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在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时,经常会有封建帝王或臣僚们为了年景收成好而向苍天山川祈祷的记载。在人能胜天的年代,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封建帝王们每每会用“罪己诏”等办法来求得老天爷谅解,求得天下百姓宽恕,祈求天随人愿,所以登坛祈祷苍天倒成了治国理政手段之一。封建帝王如此,王公大臣们也会如此。这些在今天看来,虽然有点义,但在科技发达水平还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天问”时,我们文明古国在昨天发生那种祈祷现象,显得又是那样的极其正常,并且契合民意。

  我们没有必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或秦皇汉武时代,那时的天下共主和帝王们都是“天子”,自视为天帝的儿子,他们是可以直接与天帝对话的,是代表天和神的旨意在主宰人世间的。《尚书》里的“诰”“盘”“誓”及《史记》里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可以屡屡见到这种人间之君王与上苍鬼神之对话的身影。如果我们把目光下放到魏晋以后,仍然可以捕捉到许多这样的人神、人天对话镜头。有春读史所及,仅在祈祷雨雪、福佑民生方面,撷取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一.封建帝王的祈祷,以宋代最为典型。

  宋代前后大小有18位皇帝,北宋南宋各占一半,但却有8位皇帝有过祈雨祷雪、福佑民生的记录。

  1.宋仁宗祈雨。《宋史》卷十一《仁宗本纪三》记载,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庚辰,宋仁宗“祈雨于相国寺、会灵观”,分别在寺庙和道观两个地方进行祭祀祈祷,力度大,范围广,结果老天很快下雨了;到了己丑日,皇帝再次举行“谢雨”活动,以感谢老天爷的降雨润物。到了庆历七年(1047年)三月辛丑,宋仁宗“祈雨于西太一宫”。这一次效果也很明显,“及还遂雨”,祭祀祈祷完了刚回到皇宫,老天爷就下雨了,很给面子。到了这一年的“夏四月丁未”,由于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皇上就又举行了“谢雨”仪式。宋仁宗仅自己带头祈雨,有时实在抽开身,就委托手大臣帮他去求雨。《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四》记载:皇祐二年(1057年)春三月甲午,皇上“遣官祈雨”。君臣上下,祈雨风气大盛。

  2.宋英宗祈雨。宋英宗祈雨的记载只见一次。据《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纪》,治平元年(1064年)夏四月甲午,宋英宗“祈雨于相国天清寺、醴泉观”,与宋仁宗一样,同时在佛寺和道观中祈祷。这一次祈祷效果如何,老天爷有没有给面子,史书上见记载。

  3.宋神宗祈雨又祷雪。据《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纪》,治平四年(1067年)五月辛巳,因为“久旱”,刚刚上任的宋神宗就“命宰臣祷雨”。到了熙宁元年(1068年)夏四月戊申,由于近年来雨水偏少,庄稼收成堪忧,神宗皇帝作为一项治国方略,“命宰臣祷雨”。但灵光,旱情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到了熙宁元年的十一月癸未,天气开始进入冬季了,应该是下雪的季节了,所以宋神宗转而又“命宰臣祷雪”;到了十二月己亥朔,又“命宰臣祷雪”。到了十二月癸丑日,皇上亲自上阵,“祷雪于郊庙、社稷”,在郊庙和社稷坛两处同时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老天爷下雪。到了熙宁二年(1070年)三月丙戌,神宗皇帝又“命宰臣祷雨”。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丁丑日,皇上又“祷雨”;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戊辰,又“诏祷雨,决狱”,下诏各地祈祷下雨,同时对关在监狱中的犯人案件进行重新审理,防止冤假错案发生,藉此感动上苍,期盼早降甘霖。 。

  4.宋哲宗祈雨祷山川。据《宋史》卷十七《哲宗本纪》,元祐元年(1086年)丙辰,“久旱,幸相国寺祈雨”,“戊午,甘露降”。哲宗的祈祷很灵验,只过了个把时辰,果然天降甘霖,万物欢欣。但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的八月丁未日,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天气“久雨”,结果造成雨水过剩成灾,出现了洪涝灾害。怎么办?哲宗皇帝这时采取的措施是“祷山川”,举行祭祀山川神灵仪式,向山神水神祈祷。

  5.宋孝宗祈雨。据《宋史》卷三十五《孝宗本纪》,到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戊寅,身处江南杭州的宋孝宗在继宋哲宗近百年后,又将前辈皇帝的祈雨故事运用了起来,“以久旱,班画龙祈雨法。甲申,幸太一宫、明庆寺祷雨”。从中可以看出,孝宗在祈雨过程中,除了香火缭绕,还有一面旗帜,旗帜上画有龙的形象,因为龙从雨,并且形成了“祈雨法”,将这种祈雨法颁发下去,形成程式,从此,南宋皇帝仅恢复了祖先皇帝祈雨的治国安民传统,还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套路,注重将天象与龙的关系、与人事关系结合起来考虑。

  6.宋光宗因雨而释放囚犯。与前辈皇帝做法同的是,宋光宗面对雨水问题,是只一味地祈祷苍天山川,而是放在了通过善举来赢得民心、感动上苍方面。据《宋史》卷三十六《光宗本纪》,绍熙元年(1190年)二月庚午,“以久雨释杖以下囚”。因老天爷停地下雨,快要造成洪涝灾害了,皇帝决定,将那些罪行还未达到用权杖进行拷打的轻犯释放掉,宽大教育处理,以此感动老天,让雨水适可而止。有时候,老天长期下雨,出现严重旱情了,宋光宗首先想到的也是从人事角度找原因,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绍熙五年(1194年)夏四月壬寅,“以雨,命大理、三衙、临安府及两浙决系囚,释杖以下”。夏天需要有雨水,便于庄稼水稻生长发颗,但老天偏偏长期下雨。皇帝宋光宗着急了,还是采取他的老办法,要求朝廷有司及都城临安和两浙地区的地方政府部门采取措施,释放轻犯,缓和社会矛盾,通过怀柔政策和手段,以求得到民心和老天的眷顾,降甘霖于人间。

  7.宋宁宗祈祷天地与释放囚犯并举。据《宋史》卷三十七《宁宗本纪》,庆元二年(1196年)五月辛巳,“以旱祷于天地、宗庙、社稷。诏大理、三衙、临安府、两浙州县决系囚”。开喜二年(1206年)二月丁巳,“以久雨诏大理、三衙、临安府及诸路决系囚。”与此前的皇帝相比,宋宁宗在对待天雨问题方面,力度更大,措施更全面,仅向天地神祈祷,还向祖先神、社稷神祈祷;对在押囚犯处理上,仅考虑到杖刑以下的人,而是要求进行全面的重新将在押犯人案子审理一遍,能释放的则一律释放,范围一直到基层县这一级。想通过缓和社会矛盾与祈祷相结合,达到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风调雨顺的效果。

  8.宋理宗因雨思过、减膳从俭。据《宋史》卷四十二《理宗本纪》,嘉熙二年(1238年)秋七月,“以霖雨止,烈风大作,诏:避殿、减膳、徹乐,令中外之臣极言阙失。”卷四十四又载,宝祐六年(1258年)夏四月庚辰朔,“诏:自冬徂春,天久雨,民失东作,自四月一日始,避殿减膳,仰答谴告”。卷四十五又载,景定二年(1261年)六月乙未,“诏:霖雨为沴,避殿、减膳、徹乐”。与前面几位前辈皇帝相比,宋理宗因雨而采取的措施已经见了天地祖先神祇崇拜的色彩,更多的是趋于理性化思考,主动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并且欢迎大臣们指出他的执政过失,所以他再住豪华的皇宫,再搞“食前方丈”的皇帝用膳待遇,再享受音乐娱乐活动。宋理宗的这些做法,老天爷买买账,对于旱情或涝情缓解起起作用,我们得而知,但似乎说明了南宋时期,盛行的“理学”思潮、重人事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统治阶级上层了,对他们的世界观、宇宙观、执政理念已经产生了同程度的影响。

  二.封建士大夫的祈祷,以晋代束晳最为闻名。

  据《晋书》卷五十一《束晳列传》,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束晳的祖父束混,曾任过陇西太守;父亲束龛,曾任过三秦大地之冯翊太守。束混、束龛父子二人在西晋时都享有较高的政治名望,他们都是汉宣帝刘询时太子太傅踈广的后裔。根据《汉书》记载,西汉末年,踈广的曾孙踈孟达在朝为官,因反对王莽篡政而遭到迫害,只好离开朝廷,“踈去足”,隐姓改名为“束”,束孟达成了束姓得姓始祖。到了晋代,束姓人物驰骋政坛文坛,其中以束晳为最。《晋书》本传称束晳“博学多闻”,年少时到京城洛阳求学时,因精通国学,而被当时学术界知识界公认为“好学倦,人莫及也”。

  束晳后来以优异的学问返回乡里,希望通过“察孝廉、举茂才”来获取功名,这也是晋代选拔人才的渠道,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但尽管束晳学问再大,人品再好,也没有能够及时获得一官半职,原因是束晳的哥哥束璆qiú在娶了当朝太尉石鉴的侄女后,又把石鉴的侄女给休了,从而引起石鉴极大满。为了报复束氏兄弟,石鉴下令“州郡公府得辟”,也就是说,省市县三级都得任用束晳、束璆兄弟二人为官!奸臣当道,束晳“久得调”,长期得到重用,年纪轻轻就仕途受阻。

  正因为一时能为官,使束晳有了更多时间走进贫苦百姓当中,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写下了许多反映时代和民生疾苦的诗篇,如《劝农赋》《贫家赋》和《饼赋》等。由于束晳关心百姓疾苦,又很有学问,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亲切地尊称为“束先生”。

  束晳通晓天文地理,能够祈天降雨,有“通天”的本领,这在当时也传为美谈。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280年—289年),郡界大旱,民聊生,束晳主动为邑人请雨。在经过一番准备后,束晳开始求雨,果然在祈雨的第三天,老天下起了大雨,州郡旱情一下子得到了缓解。老百姓们奔走相告,这都是“束先生”的诚意感动了上苍,所以老天送来了及时雨。老百姓们又通过歌谣的方式来歌颂和感谢束晳。

  歌词是这样的:“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霖。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畴之?报束长生。”老百姓们在歌中唱到:我们用什么来报答束先生呢?那就希望他能够“长生”老、福寿延年吧!这首歌谣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束晳这位为民请雨祈福的封建士大夫爱戴之情。

  束晳后来官至尚书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又是第一位为《竹书纪年》出土文物进行考辩解释的专家。

  三.封建官吏的祈祷,唐代与明代层出叠见。

  1.唐代官员田仁会。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循吏列传》,田仁会是雍州长安人,通过科举入仕,官至左武侯中郞将。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为平州刺史。岁大旱,田仁会“自暴以祈,而雨大至,谷遂登”。因老天下雨,田仁会就让自己站到烈日下暴晒出汗,为了向老天爷表忠心和决心,祈祷老天怜悯苍生,尽快降下甘霖。田仁会的汗没有白流,他的汗水产生了感应效应,果然引来了雨水,“雨大至”,旱情得到缓解。当年,庄稼获得大丰收,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为了感谢这位父母官,当地老百姓也自发创作了一首歌来歌颂田仁会。

  歌词是这样的:“父母育我兮田使君,挺精诚兮上天闻,中田致雨兮山出云,仓稟实兮礼义申,愿君常在兮患贫。”衷心祝愿田仁会能够长寿,一辈子衣食无忧受穷。

  田仁会后来经过五次提拔,官至胜州都督。

  2.为百姓祈雨而献出生命的丁积。

  《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循吏列传》中,丁积是的循吏之一。丁积是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新会知县。他为政当官,注重以风化教育为本,而主于爱民。对于横行乡里的一些豪绅恶霸,丁积坚决予以打击,甚至焚烧掉那些强迫百姓画押的文书契约,对那些情节恶劣的人,一律收捕系狱。这样一来,当地“权豪屏迹”,老百姓欢欣鼓舞,终于过上了翻身好日子。

  有一年,郡县地方长期大旱无雨,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丁积就在当地的圭峰山的山顶上筑祭坛以祈雨。他十分虔诚专注,仿佛真的是要与老天爷进行交流祈请,“昕夕伏坛下者八日”。每天在太阳则要出来的时候和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分,丁积都坚持趴在祭坛下方以祈祷,前后连续八天,最后果然感动了上苍,“雨大澍”,老天终于下起了大雨。当地旱情得到缓解,庄稼获得丰收,百姓们都在感谢丁积这位县太爷的求雨功劳。也正因为这八天的没日没夜、风餐宿露、虔诚祈祷,丁积是精力严重超出,积劳成疾,落下了重病,最后竟治而卒。

  当地士民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少,知道丁积为了百姓利益祈雨得病,最终命归九泉,相继三五成群地“聚哭于途”。有一妪夜里哭得极度悲哀,有人问她为什么还半夜起来哭泣,她说:“明年我家又要上缴许多粮食、自己家里没有吃的了,丁公死了,我没有办法聊生哇”。

  敢于为民做主分忧、甚至惜为老百姓的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好官吏,老百姓是会忘记他们的,古今理一。

  3.求雨又祈祷海神的汤绍恩。

  同样据《明史》之《循吏列传》记载,明代的汤绍恩是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及第,由户部郎中官至德安知府,久又任绍兴知府。汤绍恩为人“如宽厚长者”,生活勤俭朴素,穿的都是“疏布”衣服。有一年大旱,他徒步“祷烈日中,雨即降”。也就是说,他在烈日下行走,让自己大汗淋漓,以此感动老天爷,结果神奇出现了,老天降雨了,百姓们是交口称赞。

  汤绍恩的祈祷灵验之处,仅表现在求雨方面,有时还表现在对山川水神的祈祷方面。他在山阴、会稽、萧山三邑治水时,需要在三江口建一座水闸。为了平息风浪,防止海潮巨浪的冲击,便于工程施工,汤绍恩“祷于海神,潮至者累日”。经过他的祈祷,海神仿佛也懂得人意了,竟再兴风作浪,使水闸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如期建成。

  祈祷是人类心底里的一种诉求和默念,现代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祈祷的行为,过生日吹蜡烛许愿的那一刻,你就是在祈祷了。祈祷一旦离开个体,面向众生和苍天大地,伴随着相应的仪式仪规,就会演变成一种带有祭祀色彩的庄严神圣行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少在生活中见过史书上所记载的祈雨场面,影视剧中的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场面,也是今人依靠想象而呈现的。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阅读并向读者介绍史籍中的大量祈雨记载,方法科学与否、结果灵验与否,应该是我们主要考量追究的重点和出发点。我们只要获益一点:这些封建帝王和士大夫官吏们的所作所为,包含了浓郁的为民生谋福祉、为社会求太平、心中装着百姓利益的美好品质,就足矣。

  束有春 2021年3月25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祈祷;祈雨;老天爷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