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里的小康样本——读《“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
2021-03-21 21: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朱永贞  
1
听新闻

比较视野里的小康样本——读《“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  

朱永贞

  苏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典范。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也许就是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生活在苏州的“洋苏州”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脚下的这方热土,对苏州的小康社会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一书,通过十二双洋眼长时间的观察,运用比较的视野与方法,对苏州小康乃至中国小康进行了客观的解读,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小康苏州、小康中国提供了全新的参考样本。

  十二位“洋苏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克罗地亚等国家,所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苏州。当烟雨入巷陌的姑苏城,以改革开放为起点,开启了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飞跃的传奇时,他们切入了苏州的节奏,与苏州同频共振。这十二位“洋苏州”及其家人在苏州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他们既是小康苏州建设的见证者,也是小康苏州建设的参与者。“洋眼”看苏州,能够真切感受到苏州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洋眼”以世界的眼光看苏州,特别是看今天已经踏入繁荣富裕的小康苏州,能够感悟到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东方与西方的和谐发展。苏州正是以开放包容的方式,展示出以历史文化底蕴求现代发展之魂的勃勃生机,从而赋予了小康社会更鲜活更深刻的内涵。基于异国的身份,透过比较的视野,“洋苏州”眼中苏州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客观真实,而且对比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爱上苏州不难,融入苏州也不难,难的是“洋苏州”们尽管价值观念不同,但在苏州城市建设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中,不仅能感受时代气象,还能把握时代精神。我认为,这是《“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一书的点睛出彩之处。苏州有典型的江南水乡与园林,有勤劳、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令“洋苏州”们感受真切。魏让方,这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院长,他眼中的苏州时代精神,就是“追求小康幸福生活时的热火朝天的干劲、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瓦克化学大中华地区副总裁胡默说:“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但张家港是我认为比较美的地方。张家港的美不仅在于外在‘颜值’,更在于争先奋进的张家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苏州工业园、太仓德国工业园、张家港化工园的建设中,在若干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苏州的发展过程中,苏州各级政府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效率与服务意识,同样被收入“洋眼”,成为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书中提到的十二位主人翁,无不拥有这样的深度共识。因此,他们所描述的苏州小康生活的新时代特征,解读苏州变化之快之好的原因,具有见微知著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一书,还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洋苏州”们带给苏州的变化,这也是本书特色所在。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入,拓展了企业责任与价值的边界,推动了企业追求单一目标向多元发展的转变。实事求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变得越来越有高度,与“洋苏州”们的推动与努力分不开。再如“洋苏州”们积极倡导慈善公益的生活方式,为苏州这座古城注入爱的温度,直接提升了苏州在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行榜中的地位。“诚善助学计划”慈善项目发起人曾昭孔坚持14年,募集善款700余万元,资助学生1500人。黑领带拳馆创办人、克罗地亚拳击手马国伦为慈善公益站台,创立“马国伦慈善公益基金”,专门用于特殊教育助学,成为苏州市首个以克罗地亚人命名的公益基金。英国人约翰逊与妻子汤崇燕积极投身慈善公益活动,共同发起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汤妈妈公益慈善中心,常年推广“小黄桶”项目,致力于让玉树地区的牧民喝上纯净水。还有为民工子弟学校免费支教的苏平,让慈善公益理念植入贫困孩子心中。这些公益慈善服务活动,扶贫济困,爱满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的缺失,让爱心GDP纳入社会发展的考察内容。此外,倡导一丝不苟工匠精神的盐谷外司,醉心玉雕艺术以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安大陆,把社会责任理念带入张家港、并且在张家港推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胡默等,都在某个方面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实践,提升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标高,从而刷新了小康社会的定义。

  2020年,苏州全市GDP突破二万亿大关,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又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在新冠疫情可能常态化出现的情况下,这本《“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的出版,无疑更能坚定苏州人在小康道路上迈步前进的信心。

标签:苏州;小康;小康社会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