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守艺传承①|他的作品曾赠送给英国女王!“金陵神剪”张方林:带着学生玩转“潮”剪纸

73岁的南京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每天步履匆匆,忙着上剪纸课。”张方林出身江南剪纸世家,家族剪纸手艺传承至今己一百余年。受到家族剪纸氛围的熏陶,张方林十三岁那年拜表叔马连喜为师,开始了剪纸生涯。2006年开始,为了南京剪纸申报国家非遗工作,张方林配合省、市非遗中心整理、复制了大批传统剪纸资料,经过仔细研究,他恢复了己濒于失传的“南京斗香花制作技艺” 。“我家现在一共八个人专职从事剪纸,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传承人,我妹妹、外甥、儿子、侄女都在剪,这在全国剪纸家族里也是不多见的。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静(采访对象供图)。

2.jpg

【守艺传承2】金陵竹刻传承人赵荣:愿做竹刻艺术的倾囊相授者

 初冬、午后,在南京民俗博物馆金陵竹刻工作室里,穿着红色毛衫的赵荣低着头、全神贯注在雕琢一个琥珀色的竹板。她正开始一个臂搁的创作,黄色竹板上有层温润的竹皮,她用刻刀将事先画好的鸳鸯荷花图案的线条刻进纹路里。这是竹刻的第二步,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会根据图案的需要,去除多余的竹皮、让竹面上的线条更加嵌入、在需要作画的竹皮上继续深浅处理… …经过她的雕琢,普通的竹子就会呈现出意境淡泊、而意趣深远的竹刻画面。在明清时期,金陵竹刻与嘉定竹刻并称两大竹刻流派。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

3.jpg

守艺传承③| 55岁“捋起袖子”画葫芦!“葫芦爷爷”张苗:20余年画了5000个宝葫芦

初冬的早晨,甘熙故居葫芦画坊门前, 77岁的张苗刚打完“上班”的卡,拎着一壶热水慢慢走来。作为南京市非遗葫芦画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爷爷”张苗走进挂满“葫芦娃”的工作间,简单拾掇下桌子,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画葫芦。    “我那时候很关心和农业农民有关的新闻,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农民种葫芦发了财,我就想葫芦是个好东西,寓意也好,再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展览会,看见人家画的葫芦很漂亮,我本身有一定的临摹能力,就决定试一试。   在葫芦画坊的展示架最高处,摆放着两个特别的葫芦,那就是张苗最早的葫芦画作品。

高清大图

  • 1.jpg
  • 2.jpg
  • 3.jpg
  • 4.jpg
  • 5.jpg
  • 6.jpg
  • 7.jpg
  • 8.jpg
  • 9.jpg
  • 11.jpg

精彩视频

1.jpg

守艺传承①|他的作品曾赠送给英国女王!“金陵神剪”张方林:带着学生玩转“潮”剪纸

73岁的南京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每天步履匆匆,忙着上剪纸课。”张方林出身江南剪纸世家,家族剪纸手艺传承至今己一百余年。受到家族剪纸氛围的熏陶,张方林十三岁那年拜表叔马连喜为师,开始了剪纸生涯。2006年开始,为了南京剪纸申报国家非遗工作,张方林配合省、市非遗中心整理、复制了大批传统剪纸资料,经过仔细研究,他恢复了己濒于失传的“南京斗香花制作技艺” 。“我家现在一共八个人专职从事剪纸,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传承人,我妹妹、外甥、儿子、侄女都在剪,这在全国剪纸家族里也是不多见的。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静(采访对象供图)。[详细]

2.jpg

【守艺传承2】金陵竹刻传承人赵荣:愿做竹刻艺术的倾囊相授者

 初冬、午后,在南京民俗博物馆金陵竹刻工作室里,穿着红色毛衫的赵荣低着头、全神贯注在雕琢一个琥珀色的竹板。她正开始一个臂搁的创作,黄色竹板上有层温润的竹皮,她用刻刀将事先画好的鸳鸯荷花图案的线条刻进纹路里。这是竹刻的第二步,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会根据图案的需要,去除多余的竹皮、让竹面上的线条更加嵌入、在需要作画的竹皮上继续深浅处理… …经过她的雕琢,普通的竹子就会呈现出意境淡泊、而意趣深远的竹刻画面。在明清时期,金陵竹刻与嘉定竹刻并称两大竹刻流派。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详细]

3.jpg

守艺传承③| 55岁“捋起袖子”画葫芦!“葫芦爷爷”张苗:20余年画了5000个宝葫芦

初冬的早晨,甘熙故居葫芦画坊门前, 77岁的张苗刚打完“上班”的卡,拎着一壶热水慢慢走来。作为南京市非遗葫芦画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爷爷”张苗走进挂满“葫芦娃”的工作间,简单拾掇下桌子,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画葫芦。    “我那时候很关心和农业农民有关的新闻,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农民种葫芦发了财,我就想葫芦是个好东西,寓意也好,再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展览会,看见人家画的葫芦很漂亮,我本身有一定的临摹能力,就决定试一试。   在葫芦画坊的展示架最高处,摆放着两个特别的葫芦,那就是张苗最早的葫芦画作品。[详细]

4.jpg

守艺传承④身怀绝技的空竹传承人孙光辉:真正濒危的不是抖嗡,而是空竹制作

第一次和孙光辉见面是在南京成贤街小学的操场上。下午3点50分的课,他3点半就来到操场上等待孩子们陆续到来。抖空竹是成贤街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兴趣课。孩子来一个,孙光辉在点名册上勾一个,确定孩子全到场后,他就开始整理队伍,给这20个孩子上课。先是复习上节课教的抖法:照镜子、猴子爬杆、兰州拉面… …孩子们在他不断地“右手重、左手轻”的口令中,开心地玩着抖嗡。现在大家都改用塑料空竹了,一个空竹都能用十年八年的,所以竹木的空竹就不好卖了。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空竹坊是孙光辉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他生产的空竹都会打上“荣记狗牌竹音堂”的LOGO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详细]

5.jpg

守艺传承⑤| 情系半生!“微雕大师”罗兰:“玉簪”上刻出全卷《清明上河图》

微雕如梦,情系半生。16岁那年,罗兰把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松鹤延年》拿给父亲罗彪看,上面刻着一棵松、一只仙鹤,这花了她四个多小时。作为中国著名的微雕艺术家— —父亲一向对她很严格,端详了一会儿,父亲微微摇摇头: “这仙鹤的腿,不对劲。   在随后的四十多年岁月里,她在一根“玉簪”上刻过全卷的《清明上河图》 ,在一粒“米”上刻出三头牛,在一个“火柴盒”上刻出6000多字的《孙子兵法》 … …作为南京微雕代表性传承人, 62岁的罗兰如今常常想起小时候,眼前浮现出的是夜深人静时。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静。[详细]

6.jpg

守艺传承⑥| 南京泥人传承人何斌 : 用文化和创新,赋予南京泥人新的生命力

在南京民俗馆,何斌的南京泥人工作室是个有趣的世界。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南京泥人是2013年作为分项合并进去的,而何斌就是南京泥人项目省级传承人,也是他成功地接续了历史,让南京泥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天津泥人、无锡泥人等师承明确的地方泥人相比,南京泥人没有系统的传承谱系,风格造型也不同。何斌通过在无锡学习传统泥人手工技艺,吸取了无锡泥人和山东泥人的造型特长,取材于戏曲、年画、民间故事等,用传统的泥塑的手法创作了一批新的泥人品种和样式,并建立了南京泥人的风格,让南京泥人有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符号。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详细]

7.jpg

守艺传承⑦|南京面塑传人钱翠芳:她用一双巧手,让面塑在南京开花

在南京的非遗传承人中,钱翠芳是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她和她的面塑摊位出现在南京各个文化活动场合的频率非常高,而且每次她的周围都围满了小孩子。作为南京面塑的开创者,她现在不仅有了十几个传承人,由于她的积极推广,面塑还在博物馆、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社区等地开设相关南京面塑课程,让南京面塑拥有了很多喜爱它的受众。钱翠芳向记者介绍说,这种纸盘面塑就是她独创的一种面塑教学形式:在纸盘上做面塑,不仅方便学员操作,而且面塑做好晾干后,直接可以作为摆件。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陈起增摄影报道。[详细]

8.jpg

守艺传承⑧|他“复活”了万历皇帝的龙袍!“织锦大师”周双喜:双手织就和南京云锦的情缘

早晨九点多走进宁静的甘熙故居,沿着长廊往里走,在曲径通幽的拐角处,你能听到不远处间或传来“答答”的机杼声。循着声音往里走,便是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的工作室,房间正中是一架挂着“千丝万缕”细细白线的大花楼织机。就是在这样外观质朴的织机上,周双喜拿着梭子织出了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师父随后说的话让周双喜很受触动, “师父说他难过的不是生病,而是手里的那件龙袍才织了一半,过去织龙袍有个规矩,要一个人从头织到尾,不能换人”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静(采访对象供图)。[详细]

9.jpg

守艺传承⑨|一生情缘!南京白局传承人黄玲玲:60余年深情说唱“金陵美”

今年11月秋阳灿烂的一天, 17岁的南京男孩窦可煜终于正式拜师:跟着师奶黄玲玲学白局,下定决心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那天,作为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心里特别高兴,眉眼间全是笑意。窦可煜已经学白局两年,是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两年前在学校上了一次黄玲玲的课,就立刻被白局的唱腔所吸引。    “我的家乡在南京,六朝古都是金陵,城中处处是美景,人文荟萃扬美名… … ”几年前,黄玲玲和徒弟们参加了湖南台节目录制,一曲《金陵美》让全国观众对南京和南京白局有了更多的了解。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静.[详细]

11.jpg

守艺传承⑩|净面春秋!京剧脸谱传承人程少岩:画出每张脸谱的独特神韵

手工脱胎京剧脸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少岩,是位半路出家的民间手工艺人。他曾经是位京剧武生演员,在舞台上身穿大靠,头戴盔头,脚穿厚底靴,要勾脸,要翻跟头。从13岁开始学戏的他,曾经是《长坂坡》里的赵云、 《闹天宫》里的孙悟空、 《挑滑车》里的高宠… …然而60年前一次偶然的受伤,他无奈地脱下了戏服和厚靴,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程少岩的宣纸脱胎京剧脸谱是在传统手工脸谱的基础上,以宣纸、棉布、丝绸等为原料,融雕塑、镂刻、彩扎、裱糊、脱胎等多种技艺制作而成,同时又把舞台专业性规范谱式准确勾画技巧用在其中,再现京剧舞台上真实形象,谱式、盔髯、衣饰等,件件源于舞台。[详细]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