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 舞动火红年
在海阳,没有秧歌不叫年。新春期间,记者在山东烟台海阳市新元广场感受了一场国家级非遗——海阳大秧歌盛宴。年初四上午9时,由海阳市华东传统大秧歌团队带来的秧歌表演热闹开演,新元广场中央锣鼓喧天,男女老少争相围观,欢声雷动。
锣鼓敲起,唢呐、笙、笛奏起,身着白衣、腰系红带的“乐大夫”手执甩子,踩着鼓点儿,带领秧歌队铿锵登场。跟随“乐大夫”的指挥,一队由年轻小伙子组成的花鼓队伍,左右穿插,步伐矫健,尽显山东大汉的质朴豪爽。花鼓之后是彩扇亮相,一队年轻女子手执彩扇和彩帕随鼓声起舞,舒展飘逸。随后,“货郎与翠花”“锢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等一一登场,激烈对舞。
伴随鼓点节奏变换,秧歌队串街、走大阵、耍小场、演场,形成“龙摆尾”“二龙吐须”等阵势。“海阳的樱桃格外甜,欢迎大家来品尝……海阳的秧歌继续唱啊,各大戏曲唱不完……”现场,“乐大夫”即兴作词,歌颂美好生活;“过年好啊过年好”,“丑婆与傻小子”追扑嬉闹着走向观众送上朴实祝福,观众被逗得开怀大笑。
一场秧歌舞结束,表演者的脸颊上都渗出了细汗。花鼓表演者之一李从宇擦着汗水下场,走到家人身边休息。他告诉记者,他就读于当地实验中学,从五年级起就加入学校秧歌兴趣小组,学习至今已有四年多,在场很多年轻表演者都是他的同学。李从宇奶奶一边给孙子递水一边说:“我可迷秧歌了,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年轻的时候我可没少跳。”她向记者回忆起从前扮演锢漏匠的情景,言语里满是激动。
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阳大秧歌从明代起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它内容丰富,多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等场景,是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海阳大秧歌还惊艳亮相央视2025跨年晚会,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的表演,获得全国观众的热情点赞与好评。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大秧歌,海阳市目前已设立14个大秧歌文化生态保护村、16个大秧歌传承实验点(校)、6个少儿秧歌培训基地、9个大秧歌传习展示所。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