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南京民俗馆何斌工作室,探寻南京泥人的独特技艺,感受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魅力。
现场,记者见到了南京泥人项目省级传承人何斌,他正带着长江路小学学生王卿扬制作蛇年泥塑作品。南京泥人以黏土为原料,经捏制、晾干、上色等工序制成,凭借细腻雕刻、鲜艳色彩和生动形象深受大众喜爱。为了让王卿扬能顺利完成创作,何斌选用了超轻黏土,这种材料色彩丰富、速干易定型、免烧制,操作简便,很适合新手。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何斌的从艺经历。他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1995年独自一人前往宜兴紫砂厂做学徒,学习一年之后回到南京,先后通过培训班和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绘画、雕刻、泥塑和西方雕塑等技艺。2002年,无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山泥人面向社会招徒,何斌跟随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从事泥人设计创作。2005年,从无锡惠山学艺归来后,何斌建立了个人工作室。2015年,成立了南京市江南泥人研究所,并一直从事南京泥人的传承推广工作。
“我们在捏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那么蛇的特点是什么呢?”制作过程中,何斌耐心地向王卿扬传授南京泥人的制作要点。他强调,捏制时要抓住所塑对象的形体和神韵,以形塑巧、以神传真。同时,南京泥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用色明快强烈、大胆独特,常以白底搭配对比色调,营造鲜明饱满的色彩效果。在制作小细节时,像小蛇的耳朵、鼻子等装饰,连接处要抹少许水,防止掉落。
在何斌的指导下,王卿扬顺利制作了一条头戴王冠、胸前有福,盘坐在鲜花和金元宝中的红色小蛇。这看似简单的作品,实则凝聚着不少心血,小蛇的眼睛、嘴巴等细节都需要精心雕琢。对何斌来说,创作这类小作品已是轻车熟路,他每年都会以生肖为灵感设计主题文创。今年,他还挑战自我,以“白蛇传”为题材,设计制作了戏剧人物泥塑,白娘子、许仙和小青的形象栩栩如生,动作极具戏剧表演特色。
何斌告诉记者,南京泥人在借鉴无锡、山东泥人造型长处的基础上,从戏曲、年画、民间故事中取材,创造出新的品种样式,形成了独特风格,并拥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南京泥人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他在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手捏戏文”技法,让作品形式博采众长、新颖多样。他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推动南京泥人艺术与时俱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项非遗艺术的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