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区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赴西善桥参观学习
追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双向奔赴
2024-10-08 20: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近日,2024年江苏省社区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近百名学员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在观摩中感受西善桥社区教育发展的独到之处。

  西善桥街道下辖南京市最大保障房片区,这里低保户、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多,居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社会治理难度相较普通社区高出很多。然而短短数年,西善桥的建设成效不仅连续斩获多项省、市级大奖,还登上央视《焦点访谈》,博得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社区建设是一项“众口难调”的工作,如何在人口结构极复杂的西善桥结出了硕果?带着好奇与疑惑,学员们展开了探索之旅。

 

  “从摇篮到拐杖全覆盖”

  参观油坊社区“不一样的非遗”馆给大家带来强烈视觉震撼。作为全国首家体量最大的社区非遗馆,该展馆占地1000平方米,金箔画、刺绣、云锦、竹编画、掐丝珐琅等手工制品琳琅满目。

  油坊社区党委副书记尹捷介绍,油坊社区聘请了9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居民开设手工坊,召集残疾人、低保户、困境儿童家庭学习制作技艺。社区帮忙链接资源,通过找共建单位订购、协助开网店等方式,拓展非遗产品销路,截至目前已销售数万元。

  在尹捷带领下,学员走进非遗体验室,屋内正进行本土非遗传承人技艺培训。“我们孵化了20多名本土传承人,在他们的‘传帮带’下,越来越多居民拥有了各自的’绝活儿’。”尹捷说。

  除了非遗,油坊社区瑜伽、书画、健身、棋牌、舞蹈、亲子等功能空间满满的人气令学员们赞叹。

  来自常州市天宁区社区培训学院的查陈在参观后告诉记者,相比自己所在的工作地,这里功能性更齐全,“从‘摇篮’到‘拐杖’全都覆盖到了,足见当地领导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细度超乎想象”

  来到齐修社区,细致入微的居民服务项目让学员见识了西善桥街道“明星”社区的不凡所在。

  在三官两师进社区工作站,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周一到周五定点坐班,为居民解决生活纠纷与困惑提供了家门口的专业服务;在惠民小屋,社区免费提供场地供摆摊老师傅开展配钥匙、理发、缝纫织补和磨刀等便民服务;在癌友康复协会,癌症患者们抱团取暖,倾听病症专业讲解并获得心理疏导……

  这里还有“红橙绿”三色榜单监管服务,社区根据辖区老人身体状况将其在墙上划分三类颜色的关注对象,并据此展开不同频次的探访,确保无一遗漏;还有红外线感应器,当检测到独居老人在家中24小时未入厕,则自动向管理员推送报警信息,提醒社工上门查看情况;还有孤寡老人团圆饭和生日宴,每逢大型传统节日,社区组织孤寡老人共享团圆饭,感受家的温暖,每逢困难老人生日,社区带着蛋糕、鲜花登门为老人庆生。

  “齐修社区的工作细度真是让我想不到。”来自南通市海门区社区学院的张敏敏告诉记者,社区二楼的“癌友之家”令他感触颇深。“在我的认知里,癌症患者是不愿意出门的,而这个社区为患者们提供了一个地点,让他们每周能够有固定的时间参与心理疏导。能让病人走出家门,这很了不起。”

 

  大教育助推社会治理

  西善桥街道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映照着当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奋斗足迹。参观调研最后环节,学员齐聚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西善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任杨阚的专题汇报中,共探这里“大教育助推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

  “西善桥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各类房屋供给为144栋38099套,常住人口15万人,人口密度相当大,‘两牢释放’、残疾、吸毒、低保等特殊人群数以千计……除了社区治理难度,辖区还有9000多个孩子,他们该怎么成长?基于一盘散沙的现实问题,我们想到从教育入手,按照大教育助推社会治理的整体思路,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杨阚介绍。

  2017年9月,街道开办“向善家长学校”,聚焦“把孩子培养好、把家庭建设好、把社会治理好”的目标,提高社会治理质效。“一年下来,一些细微改变开始发生,比如校门口家长穿拖鞋、光膀子接孩子的现象大大减少,家长开始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举止,从而为孩子树立榜样。”杨阚说,紧接着,街道在2018年9月提出建立“理想教育小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全要素发力”“全年龄段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关联全产业链发展”四个目标,探索建立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教育体系。街道以向善家长学校为主要抓手,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家庭层面,街道通过聘请专家线上线下授课等方式传授科学育儿方法,让家长学会当家长,并在“成长”的同时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学校层面,街道引进少儿编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助力校园教育,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推动辖区居民素质提升;在社会层面,街道通过引进“初见书房”、常态化开办开放大学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教育生态环境……多管齐下,“理想教育小镇”的轮廓在这里得以渐渐清晰。

  总结经验,“理想教育小镇”成长至今离不开“党委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推进机构”“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链接一切资源”“足够的经费保障”等几大要素。杨阚表示,希望与在座的教育同行们一起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家庭教育水平质量的提升共同努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拐杖;摇篮;社区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