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毒品案件连续六年大幅下降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通报:去年,全省法院新收一审毒品犯罪案件449件,审结501件(含旧存),生效裁判932人,收案数同比下降41.5%,连续6年大幅下降。
从犯罪形态看,大宗制贩毒品等源头性毒品犯罪、容留他人吸毒等末端毒品犯罪以及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均呈明显下降态势。但目前全球毒品问题持续泛滥,我省禁毒形势仍然复杂多变,毒品犯罪回升反弹态势有所显现,今年1-5月,全省法院一审新收毒品案件242件,同比上升47.6%。
从毒品种类来看,随着对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传统毒品的严打严控,传统毒品交易得到有效遏制、持续萎缩,吸毒人员转而寻求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药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等进行替代滥用,以满足毒瘾,涉合成大麻素、曲马多、依托咪酯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去年全省法院审结的毒品案件中,涉新型毒品案件占比达45.6%。此外,吸毒人员滥用“笑气”、右美沙芬等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情况也较为突出。
从犯罪手段来看,随着打击管控力度加大,毒品犯罪加快向网络蔓延。犯罪分子利用境内外网络社交平台洽谈毒品交易,采取“埋包”、邮寄、闪送等手段交付毒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货币等方式收取毒资,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新常态,进一步加大了毒品犯罪查处和毒资流向追踪难度。值得警惕的是,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成为新型毒品传播媒介,造成毒品快速扩散,有的直接流向未成年人。比如,有的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到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后,又在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兜售毒品。
从危害后果来看,毒品不仅损害吸食者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谐幸福,还易诱发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受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致幻或抑制作用的影响,毒品滥用者易出现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障碍,从而导致其他违法犯罪。在一起重大恶性案件中,被告人吸食依托咪酯后在公共场所驾车冲撞,造成多人死伤,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另外,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国家管制的麻精药品,具有强烈的催眠、麻醉功效,被一些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迷奸、猥亵等性侵犯罪。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涉毒人员来看,以成年男性为主,但新型毒品增多诱发青少年涉毒问题日益突出。新型毒品具有较强的伪装性、隐蔽性、迷惑性,而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弱,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放松警惕、沾染毒品。例如,以合成大麻素、依托咪酯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常以电子烟油的形态出现,随着电子烟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不少青少年跟风效仿、吸食滥用,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吸毒后,极易由吸转贩、以贩养吸,实施毒品犯罪。2023年,全省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中,25岁以下青少年被告人占比为16.0%。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