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二届江苏文采会|让更多人品味“滑稽”的魅力
2024-03-24 19: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让更多人品味“滑稽”的魅力

  周末的剧场舞台上,人们在滑稽戏《百花齐放笑满园》中一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掌声不断,笑声频频。在这出由上海青艺滑稽剧团编导的滑稽戏中,中国文化的瑰宝以滑稽、戏曲、魔术等形式展现,让现场观众在捧腹之余留下更多回味。

  滑稽戏是上海及周边吴语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上海的曲艺“独脚戏”受到中外喜剧、文明戏、闹剧、各地戏曲以及江南小调的影响,逐步形成新兴戏曲剧种——滑稽戏,并在其传统剧目中保存了上海民俗和“十里洋场”特有世俗,创作方法极具海派特征。

  作为“笑的艺术”,滑稽戏于嬉笑怒骂中透出人生的甜酸苦辣,在笑声中倾注耐人寻味的社会体验,揭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现人物性格。

  “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上海海燕滑稽剧团于1979年重建,取名为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多年后又更名为上海青艺滑稽剧团。”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团长马士伟告诉江南时报记者,16岁时,他便和滑稽戏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启蒙恩师、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李青指点及诸多前辈熏陶,多年来仍旧饱怀创作表演的赤诚之心。2019年,他将剧团重新注册为上海青艺滑稽剧团有限公司,由事业单位重组为企业性质的剧团。

  马士伟的艺名叫马如飞,承传于其义父——滑稽戏泰斗、人称“方言大王”的包一飞。义父表演的《十三个人搓麻将》给初入行的马士伟留下深刻印象,南腔北调、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滑稽戏从此在他心中扎根。

  “起初,我报考了上海曲艺团,而后阴差阳错进入了常州市滑稽剧团。上世纪80年代,滑稽戏以独脚戏、说唱等形式演出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各地,非常受欢迎,甚至剧团还没到当地,票就已经售完了。”马士伟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以前只能进剧场看的演出,如今在网上都能看到。面对观众的流失,上海青艺滑稽剧团也在千方百计地拯救市场、拯救剧种。

  “我们团每年都会定向创作新剧,今年创作的《千万别信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宣传和推广防诈知识,传递正能量。虽然现在面对的观众更多是40岁至80岁,但我们最年轻的表演者才20多岁。”马士伟表示,剧团有近50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名国家一级编导,《滑稽盛宴笑逐颜开》《笑声歌声飘四方》等有趣精彩的演出节目在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演绎下,多次在国内舞台上荣获大奖。

  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滑稽戏表演者们用扎实的作品和接地气的表演,成为独特的舞台文化符号。电视剧《繁花》掀起了沪语热,也让人们更进一步感受到方言的魅力。

  “一名好的滑稽演员需要掌握许多技能,既要能唱歌、唱戏,说好各地方言,也要表演生动。”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滑稽戏的发源,剧团开设“艺术导赏”产品,4个人1个半小时,娓娓道来滑稽戏的来龙去脉。马士伟告诉记者,剧团如今年龄最大的表演者已83岁,是“滑稽三大家”之一刘春山的女儿刘敏。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顾竹君和陈健二人已经退休,但依然在滑稽舞台上默默耕耘,为观众送去温暖与欢乐。正是有这些老艺术家的坚守,雅俗共赏的滑稽戏才能代代传承。

  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将传统滑稽表演形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将滑稽表演融入当代社会话题和情境中,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通过举办公益演出、演艺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展示文化艺术,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并享受滑稽戏的魅力。

  上海青艺滑稽剧团报名参加了本届江苏文采会,马士伟认为,国家公共文化云“赶大集”平台为滑稽戏演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在这里,剧团可以与其他文化团体和观众交流互动,汲取新的创作灵感,推动新的表演形式。同时,希望能吸引更多新鲜血液走进剧场,推动滑稽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滑稽戏;滑稽;上海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