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记忆|承接传统 适应时代 赓续文脉
《新华日报》见证江苏省国画院书写文化新篇章
2024-03-14 19:5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睿恬 吴中逸  
1
听新闻


承接传统 适应时代 赓续文脉

《新华日报》见证江苏省国画院书写文化新篇章

  江苏省国画院于1960年3月16日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院长,钱松喦、亚明任副院长。画院汇集当时江苏国画界的精英,共同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佳作。

  《新华日报》不间断记录江苏省国画院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见证一批批优秀书画家脱颖而出,走向世界,弘扬新时代精神。

1961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


1962年2月10日《新华日报》


1962年6月1日《新华日报》


1980年4月14日《新华日报》


1981年7月24日《新华日报》


1990年3月17日《新华日报》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后,当年9月,以傅抱石院长为首,组织了13位画家为“江苏国画工作团”出省参观访问,进行为期三个月、足迹遍布六个省十几个城市、路程约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新华日报》在1961年3月2日刊登傅抱石文章《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答友人的一封信》,文中提到:“‘江苏国画工作团’参观了祖国的工业建设;瞻仰了革命圣地——延安,韶山毛主席故居,重庆的红岩村、曾家岩以及武汉、广州等地的革命遗址;还游览了龙门石窟、华山和峨嵋山等大好河山。”他们“开眼界,扩胸襟,长见识”,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推出了如《待细把江山图画》《红岩》《华山图》等一大批适应时代脉搏、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精品力作。

  这些佳作在1961年5月送至北京,构成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山河新貌”画展的主要内容。观众们认为,画家生动地、诗意地画出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展品包括江南秀色、北国风光、山川巨变,画家们以新颖动人的笔墨,让人们看到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有着不断开拓创新的潜力。

  这批以新的笔墨、新的感受为特点的山水画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人们惊呼“新金陵画派”的崛起,在中国画坛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划时代影响。“新金陵画派”不断探索笔墨的可能性、拓展笔墨语言的语汇,坚持扎根生活、传承创新,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中国画新品。

  1965年9月,傅抱石在南京逝世,钱松喦继任院长。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金陵画派”再次活跃在世人眼前。1977年3月底,省国画院接到了为毛主席纪念堂敬绘巨幅国画的任务,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秦剑铭等八人组成创作组,完成《枣园曙光》《北戴河》《韶山朝晖》《遵义颂》等巨幅国画,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接见了他们,并为《新华日报》书写通讯标题“胸中激浪 笔底波澜”。

1999年,“绘锦绣河山 与祖国同庆”大型书画笔会


2021年,省国画院组织师生陕北写生


傅抱石画室


2021年,“抱石风骨·首届中国画双年展”开幕


2022年,“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期学员创作成果展

 

  “笔墨当随新时代”

  上世纪80年代,省国画院进入发展新阶段。1981年7月24日,《新华日报》刊载记者稿件《笔墨当随新时代——访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同志》,宋文治说:“当时看到祖国山山水水的巨大变化,我们在思想上、笔墨上,不得不新。”这条创作思路在宋老的艺术创作中也非常明晰,他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外界营养,同时借鉴其他画种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始终推进创造。就这样,他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山川巨变》《枣园毛主席故居》《华岳参天》《爱晚亭》等作品。一头连接着传统,一头连接着现代。

  “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质疑声中,笔耕不辍,坚持描绘新中国生气勃勃、壮丽山河,反映新时代特色,一幅幅画卷走出国门,受到海外艺术家的欢迎。

  1987年,已任院长的赵绪成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至“而立”之年的江苏省国画院,既强调继承中国传统,又主张融合创新,不仅提倡画家们各抒己见,还欢迎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竞争,这样的中国画才能是创新的,才能既是民族的又是面向世界的。

  世纪之交时,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落成,院藏历代书画珍品展现在大众眼前,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时代发展中,江苏省国画院不仅继承“新金陵画派”不断探索的传统,同时把握时代新潮,建立民族国画现代体系,着重展现中国画的不可替代性,将中国画民族的、现代的、多元的、坚挺的、传统的精华结合起来。

  江苏美术工作者始终秉持“其命惟新”“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向世界彰显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江南时报记者 张睿恬 吴中逸)

标签:笔墨;中国画;江苏国画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