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丹青 美大业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湖州美术书法作品主题展小记
癸卯仲秋,当杭州用一场亚运会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格局的时候,太湖南岸的湖州,在杭州的浙江展览馆用一次笔墨盛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提供了另一种了解美丽中国的视角。
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在中国文化史上,湖州历来是人才辐辏之地,从曹不兴到沈约、高闲、燕文贵、赵孟頫、宋旭、金廷标、吴昌硕、沈尹默,直到谭建丞,无论诗书画印,“吴兴”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绵历千年,传统之体斯文不绝。
孙贲《湖州乐》 范斌 书
这次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湖州美术书法作品主题展是暌违六年后,当代湖州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晋省展示艺术创作风貌的一次集体亮相。其中最长者有出生于1930年、曾工作于湖州的书法家曹寿槐,最年轻的则是出生于1999年的本土画家杜祎婧。展出的80件作品题材广泛,现实刻绘凝练,艺术手法轻熟,精神意蕴丰富,饱含了艺术家们潜心探索的精品意识,梳理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湖州书画发展的脉络。艺术家们接续先贤道统,活化历史文脉,将传统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践,为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展示了未来湖州书画发展的内生动力。
然而,如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湖州本土特色的笔墨创作体系?这可以说是几代湖州艺术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美术家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实现新的创造和融汇,书法家们则要秉承5000年的文化传统,并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进行从与古为徒到与古为新的实践。在这场展览上我们看到,从朱元更、刘祖鹏、冯汉江、李之河、范斌,到胡迪权、杨建民、骆炜、朱力、朱黎雯、沈邱恒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他们串联成湖州书画创作的主要群体,依托湖州绿水青山的广博题材与积淀深厚的人文元素,走出了一条以经典传统为体,以创作实践为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之路。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湖州执教时开分斋教育之法,时称“湖州学法”,庆历年中宋仁宗命取其法为太学令。据《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学生刘彝在一次与宋神宗对答中概括出先师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而“体”与“用”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哲学范畴之一。在今年10月上旬刚刚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文化思想,这是对文化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总结和鲜明特点的精辟概括。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而近千年来一直浸润在“明体达用”这一哲学思想中的湖州艺术家们更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与时代蕴意。
《龙吟》 刘祖鹏 画
中国人的创造从来都是自历史和传统中生长而出的。燕文贵的山水,赵孟頫的丹青,吴昌硕的篆刻,都始终伴随着对经典的回溯与响应,千年传承绵延一体。而当代湖州艺术家们则在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伟大作品相契相知时,扎根生活深耕于时代,为人文新湖州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留下另一种图景,这是他们在各自艺术领域中守正创新的根本所在。
湖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也是“明体达用”哲学思想的孕育之地,我们更希望这里成为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应许之地,因为在湖州,可以看见新时代的山水,看见美丽中国。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