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福地茅山”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
《新华日报》见证两地茅山的“共谋双赢”
2023-08-15 20: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毛艳  
1
听新闻


“福地茅山”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

《新华日报》见证两地茅山的“共谋双赢”

  在茅山索道入口,地上有条醒目的“分界线”,一边写着“常州金坛茅山欢迎您”,一边写着“镇江句容茅山景区欢迎您”。茅山横跨常州金坛和镇江句容两市,且由两地各自独立运营。

  “今年3月,我们双方在票务上进行了合作,推出了一票通政策,游客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门票套餐。”茅山景区营销中心总经理赵厚春告诉记者,近年来句容茅山管委会、金坛茅山管理办公室两个管理部门“几乎每个月都要碰一次面”,针对景区的综合管理、设施配套管理等方面进行沟通。

  茅山原名句曲山,相传汉代有茅盈等兄弟三人,来山修道,骑鹤升天,茅山因此得名。“茅山是全国十大道教名山和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集道教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8年夏,同年创刊的《新华日报》作为时代的记录者,85年来记录了茅山变迁的每一步印记。

茅山美景 茅山管委会供图

  “红色印记”里景美人更美

  1938年夏天,陈毅、粟裕、张鼎丞等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先后进入茅山地区,建立了江南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茅山抗日根据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随后《新华日报》用《金坛茅山毙敌三百》《茅山乡民奋起杀敌》等多篇战地报道,见证了茅山烙下的一处处“红色印记”。茅山人民守卫家园的英勇,字里行间,铿锵有力!

  不仅英勇,茅山人民还机智无比。1956年9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茅山寄语》一文,记录了当时茅山地区流传的一个“短枪班”智斗敌人的故事:1944年,鬼子和伪军拦路抢夺,无恶不作。当地人组织起20余人的“短枪班”,化装成一支娶亲队伍,鼓乐喧天。下流贪婪的敌人勒索香烟,调戏“新娘子”。“新娘子”只好掏烟,烟还没掏出,只听一声喝令:“举起手来,不许动!”“鼓手”“轿夫”一齐掏出短枪围上来……几十个敌人全部被俘。

2009年9月28日《新华日报》

  不仅英勇、机智,茅山人民还十分团结。1985年初,省委向茅山建设管理处下达了筹建新四军纪念馆的任务。“只有3个人、3间破房子,单位除了发工资,没有一分钱的积累。”《让红色军号永远嘹亮——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史建和》一文刊发于2008年4月23日《新华日报》,详细记录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从无到有的创建“奇迹”,“他们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出2000份募捐函。从中央领导到基层,共登门拜访了500多家单位和个人,最少的5毛钱也要,几十公斤的建筑材料也拖回来,像春燕衔泥一样筹齐了建馆所需的钱物。”白手起家,一座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展馆520平方米的新四军纪念馆于1985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据1995年9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消息《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揭碑》显示,“为迎接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句容县全体共产党员为建造此碑,纷纷向党组织交纳特别党费”;1999年3月29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消息《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馆落成》中提到,“全市党员干部纷纷交纳‘特别党费’,支持纪念馆重建。”

  茅山人民没有忘记英雄,没有忘记历史,峥嵘岁月锤炼出的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并在建设家园的征程中历久弥新……

2005年6月5日《新华日报》

  从各行其是到共谋双赢

  “茅山地区跨句容、金坛、丹徒、丹阳、溧水五县。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早在1985年9月15日《新华日报》刊发的《省政协举行座谈会 研究制订建设茅山地区规划》一文中就显示,茅山地区规划被提上日程。

  1986年《新华日报》陆续刊发的《镇江市大力扶持茅山老区建设》《茅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报道显示,镇江、常州等地正积极着手开展茅山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

  《茅山风景区启动工程开工》的消息于1994年9月17日见报,宣告金坛正式拉开茅山旅游风景区开发的帷幕。


《日出福地金光闪》 李顺华 摄

  1996年,整个茅山风景区已初具规模。“今年1—6月,茅山风景区创收500万元,超过1995年全年收入。”同年8月22日《句容市沿宁沪高速公路兴建三条经济带》里这样写道。

  与此同时,句容市不断加大投入。“他们已投资8000万元,在茅山风景区新建、改建景点20多处”“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自1985年建成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20万余人次。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镇江市及句容市决定投资600万元翻建新馆。”……1997年后,《仙人洞为茅山再添奇景》《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翻建新馆》等报道持续关注了茅山新落成的牌坊、道祖广场、仙人洞等新景点,“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提高了句容的知名度”。

  1999年,句容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茅山风景区管委会。2000年,旅游业已成为句容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凸显。2001年《茅山,可容多少算命的?》《茅山景区重拳整治旅游环境》《句容风景区“清除”采石场》《茅山景区改善林业结构》等报道聚焦了茅山的乱象整治和生态改造动作。

2008年8月31日《新华日报》

  有效整改后的茅山更难掩锋芒。“要好运到茅山,茅山福地洞天”的名气逐渐远播。2002年,镇江句容茅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随着景区名声远扬,投资客蜂拥而至,项目能不能上?“需要开发前的科学论证、开发中的监测和开发后的检查……”2004年10月4日《莫到景区圈山占水》道出了句容人严谨的“选商”逻辑程序。“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原则是茅山人的坚守。

  “一山二主”,是茅山保护开发独一无二的现象。2008年8月31日《茅山开发: 从各行其是到共谋双赢》的新闻指出,两地曾“各自为政”,而如今,两地用“山中宰相”的气魄和智慧悟出了不同的文化开发路径:句容已经形成了传统道教文化和革命红色旅游的特色;金坛则错位发展道家的“养生文化”。两地创新思维成为“山那边的活标杆”。

  同年,一度掣肘景区发展的体制问题也得以解决。《5A:让茅山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见报于2009年9月28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录:2008年4月茅山风景区行政区划调整,实行了景政合一、两区合一;6月,景区内部确定由管委会对景区实施统一管理。2009年5月,景区成立创业旅游公司、三产公司,为旅游产业企业化运营打下基础。

  此后,茅山加快了创5A的步伐,真正走上了跨越式发展道路。2009年至2010年间,诸如《句容旅游业“陪衬”变“主角”》《让茅山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茅山,向国家AAAAA级旅游区奋进》等多篇报道见证了茅山全面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净化旅游环境,强化资源保护及旅游景点开发等方面的骄人业绩。2014年,茅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风景区。

  世代茅山人的用心守护也换来了茅山的慷慨馈赠。“茅山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成为茅山老区人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1998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

  接受“红色教育”成为茅山游标配

  音乐冲浪池、高空玻璃泳道、儿童水寨……今年暑期,在6月刚开园的茅山道温泉水世界,每天欢声笑语不断,大批游客前来戏水纳凉。“带孩子们来消暑,还想带他们去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参观下”“在旅游中了解一段红色历史,也是一次心灵洗礼,茅山之行比预想的收获更多。”采访中,记者发现,接受“红色教育”已经成为茅山游标配。

  发展“红色旅游”,茅山可谓起步早、发展快。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红色旅游年”。“句容市日前已出台建设方案,将投资8608万元对茅山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整合。”据同年4月14日《全国“红色之旅”研讨会在镇江举行》报道,“整个规划的核心是茅山抗日根据地这个主体,将以纪念馆和纪念碑为依托,把茅山革命纪念地和旧址保护好、修缮好、恢复好,形成完整的茅山‘红色旅游’线路。”那一年,茅山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30条经典线路之一”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10年3月9日《新华日报》

  此后,句容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家的重视……2005年6月5日《句容红色旅游建设模式受到各方关注》报道,省领导来到句容调研红色旅游,要求“镇江市与句容市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为全省红色旅游放出样子”。

  近年来,句容茅山风景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整合铁军营、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现有红色场馆,复建东进栈道、新四军医疗所、枪械所、新四军水坝等红色旧址,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红色教育新高地。同时,延伸文旅产业链,将红色文化与生态采摘、康养休闲等资源融合,激发红色文旅“乘数效应”。

  “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茅山红色旅游相关投入接近一个亿。”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告诉记者,2019年至今,每年茅山红色景区接待游客“不低于100万”。他认为,茅山红色旅游必须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带动百姓创收致富。

  “下一步,句容茅山风景区将进一步通过深挖茅山红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景点资源价值,大力推动红色文旅康养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整个乡村产业链中,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着力打造‘大茅山’红色文旅IP。”赵厚春说。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标签:茅山;句容;新四军纪念馆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