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三下乡:重温峥嵘党史,感悟数字赋能
2023-08-24 10:38:00  
1
听新闻

  近日,东南大学“青声苏语”实践团走进常州市常州三杰纪念馆,探寻数字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现状,通过观察体验、游客访谈、故事挖掘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重温红色初心,坚定青年使命

  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传承发展,文化是根脉。实践团首先来到张太雷纪念馆了解场馆运用情况。穿过同济桥,张太雷纪念馆映入眼帘。纪念馆由张太雷生平事迹展览、张太雷旧居组成。“太雷青年信仰空间”内,时长6分钟的裸眼3D幻影成像微话剧正在播放,把共产国际讲坛第一次响起中国声音的历史时刻展现在实践团成员面前,让张太雷的形象从史料中站起来,把革命先辈的鲜活故事讲出来。

图为张太雷纪念馆内播放的数字影片,展示张太雷的红色故事。

  纪念馆陈列架上,摆放着张太雷在北洋大学的毕业证书复制件,实践团成员不由得放慢脚步,仔细观看。“张太雷考上了北大,却因经济拮据放弃就读,转入国立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就读,真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张太雷没有仅凭借一纸文凭改变,而是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恰印证了他家书中的誓言的“谋将来永远幸福”。正值青春的我们当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创造更多幸福!

图为张太雷的毕业证书(复制件),显示张太雷曾在国立北洋大学法科就读。

  挖掘红色足迹,汲取信仰力量

  瞿秋白纪念馆大厅内,“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诗句映入眼帘,散发着这位革命者的儒雅与壮烈。今年修葺一新后重新开放的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纪念馆和怀霜社三部分组成。在瞿秋白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在古朴典雅的故居内,实践团成员边走、边听、边学,学回顾瞿秋白先生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动人故事,感受瞿秋白同志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家风,在瞿秋白先生铜像前共同重温入团誓词,以实际行动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初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瞿秋白纪念馆重温入团誓词。

  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依次穿过瞿秋白纪念展馆的六个展区,详细了解瞿秋白同志的生平事迹。瞿秋白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涵养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救世理想:从艰苦的幼年生活,到远渡重洋的求学经历,再到坎坷波折的革命经历,直至年仅36岁的牺牲,一腔赤诚是瞿秋白同志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实践团成员无不被瞿秋白坚韧的精神和毅力所深深打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工作当中将用瞿秋白同志的精神底色浸染自己,让赤子之心永不褪色、让红色薪火代代传承,挺膺担当、激扬青春。

  注重调查研究,探寻数字实效

  翻开党史、新中国史,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名字熠熠生辉,“常州三杰”正是从常州这片热土走向全国。一直以来,浓墨重彩的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常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常州也在塑造文化底蕴的过程中用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红色资源赋能、“输血”,场馆通过数字技术找寻到新的呈现形式,焕发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字技术目前应用状况如何?游客对数字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有哪些意见建议?实践团成员在常州三杰纪念馆对游客进行访谈,寻找答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游览场馆的游客,聆听游客对数字技术建设场馆的建议。

  “感觉太真实了,张太雷在共产国际讲台上振振有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张太雷纪念馆参加党日活动的一名游客表示道。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数字化宣传、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保护技术,已经在常州三杰纪念馆内生根发芽,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常州三杰纪念馆馆长黄明彦介绍,纪念馆综合运用3D幻影成像、微视频、5GVR/AR技术,极大增强了常州红色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已成为深植于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瞿秋白纪念馆合影。

  下一步,东南大学“青声苏语”实践团成员将切实整理本次实地调研成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为培育壮大红色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等献计出力、担当尽责,为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贡献东大智慧、东大力量。

标签:初心;青年使命;重温入团誓词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