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馆上课
2023-04-05 11:2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玉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历史教学与研究如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师生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探索了“实践+研讨”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尽量带领学生走出文献、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文博场馆、历史遗址及其它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空间环境,进行观摩与研讨,以拓展其认识维度与理解广度,丰富其“历史阅历”与“历史体验”,提升其历史领悟力与学术表达力。

  作为这一教改方案的实施步骤之一,4月4日,我带领六位博士研究生同学前往南京市梦都大街36号的江苏省档案馆新馆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受到该馆档案鉴定利用处周红处长和《档案与建设》杂志副主编徐立刚研究馆员的热烈接待。

  江苏省档案馆新馆设计独特,气势恢弘。拾级而上,经过一个宽阔的平台,便进入巨大的正厅。一侧巨幅墙面上,用红色大字书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档案事业的重要指示。大厅四周装饰大方而又考究,使人感到气氛庄重而又温馨。尤其是随处可见的隶书繁体“档”字标识,给人以“福”字的印象。难怪随行同学不由自主地说道:“到档案馆有‘福’了。”

  虽然我们此前已是各地档案馆的“常客”,周处长还是非常热心地给我们讲解了一遍调档提档手续以及其他查档注意事项,然后带领大家在目录与展示大厅进行“阅兵”。踟蹰在一排排档案目录与出版文献书柜前,随着周处长的讲解,同学们或凝心静听,或捧书翻阅,或小声提问,或相互交流,或轻声赞叹,或快速记录,进一步增加了对于馆藏档案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是研讨,在二楼一间明亮的会议室,周处长、徐主编与同学们就档案利用与学术研究、档案开放与管理、档案电子化与网上查档、档案编研与出版、档案中的红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据介绍,江苏省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首家一级档案馆,截至2020年初馆藏档案资料共101.6万卷,涵盖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档案四大部类。馆中有许多珍档、名档,其中,《韩国钧朋僚函札》《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和《民国江苏司法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在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利用的同时,该馆在档案编研与出版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绩。该馆专家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相关机构的科研人员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江苏司法档案整理研究》,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与社会声誉。该馆先后编辑出版了《民国时期江苏司法档案辑录•法官卷》(全六十册)、《民国江苏省政府公报》(全二十册)、《中华抗战期刊丛编》(全四十册),以及《建国以来江苏省重要文献选编》《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档案史料图册(1921-1949)》《永久的记忆——档案中的江苏抗战》等数十种大型文献与专题图书,为学术研究与主题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苏省档案编研工作的成效令参会师生颇为赞赏,有同学表示该馆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文博机构,也是一家理想的治学场所。

  座谈结束之后,在《档案与建设》副主编徐立刚研究馆员的陪同下,师生一行参观了正在该馆举行的由苏、沪、浙、皖三省一市档案局与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和“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一件件珍贵档案,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让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效果。

  在离开档案馆前,师生一行又与《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同仁进行了交流,加深了对于该刊办刊方针、编辑风格、发稿与用稿流程的了解,获益良多。

  在回校的车上,师生继续交流。同学们一致表示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他们喜欢。   李玉

标签:档案;江苏省;档案馆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