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争当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主承载区
6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苏州专场。
“苏州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在会上表示,坚持开放创新,苏州正向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不断迈进。
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张锋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五个转型”
城市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和全国1%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和6%的进出口总额,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9%,领跑全国大中城市。会上,吴庆文用“五个转型”来概括苏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动力转型。苏州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去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业技改投资“三个千亿”。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纷纷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产业结构转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支撑有力,其中高端装备达到1.42万亿元,跃居第一大产业,体现了产业能级的跃升。
投资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今年1-5月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4%。
外资外贸转型。外贸主体、方式、市场、业态结构不断优化,去年实现进出口2.45万亿元,今年1-5月增长10.4%,规模接近同期历史最好水平。
发展效益转型。苏州用更少消耗实现更优发展,近十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0%,太湖水质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9∶1,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个新”
持之以恒助力产业科技创新
“展望苏州的创新愿景,我们希望这里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云集、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吴庆文表示,苏州当下要做的事很多,概括起来有“四个新”:
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抓手,推进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建一大批创新联合体,力争在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动态全覆盖。
培育苏州智造“新动能”。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快建设“1030”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支持生物医药、纳米科技、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光子、量子科技、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上实现更多突破。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今年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苏州将以此为契机,大胆试、大胆闯,争取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深化开放创新。实施跨境电商“跃升行动”,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完善外籍人士出入境、跨境支付等便利化服务。苏州将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
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契约精神,保持竞争中性,一如既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切实让企业家敢闯敢干,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两个优势”
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苏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比较优势在哪儿?吴庆文表示,苏州是链接世界的要地、产业配套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对外开放合作的宝地,同时还是多元文化的融汇地、高品质生活的首选地、众多应用场景的新生地、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地。可以自信地说,苏州应当是全国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
具体到产业层面,优势之一在于,产业发展积累深。很多新兴产业根植于传统产业,苏州集聚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绝大部分的工业门类,是长三角和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和连接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苏州来说,有更硬的底气。
优势之二在于,产业焕新走在前。苏州是最早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城市,目前已经实现对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集聚“灯塔工厂”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7%、47.6%。新质生产力正在苏州持续地开花育果,向着成林成势加快生长。同时,苏州将科技招商、产业招商同步抓,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是决定未来发展增量的关键招数。
畅想未来,吴庆文现场引用苏州获得“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时的颁奖词:“苏州,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她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江南的‘最美窗口’,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我们相信,在苏州,人文经济可以双向奔赴,开放创新必将引领未来。”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