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不断取得突破
吴中两处遗址发掘工作通过验收
2023-08-22 20: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不断取得突破

吴中两处遗址发掘工作通过验收

  近日,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吴中区郭家村遗址、吴中区南章遗址发掘工作进行了验收。

  专家组实地检查了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并听取了负责人的详细汇报,仔细检查了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的保管情况,并通过提问,详细了解发掘项目的情况和发掘经过。经过汇报,两处遗址均顺利通过验收。

出土于吴中区郭家村遗址

  吴中区郭家村遗址所在地块原为集镇城中村。经过考古发掘,主要发现唐宋至明清等时期的遗迹现象7处,包括灰坑、井及墓葬等,累计出土完整及可复原遗物17件组。相关遗存的发现,为研究苏州木渎古镇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线索提供了有意义的考古资料。

  吴中区南章遗址共发现遗迹单位41处,出土原始瓷、印文陶等49件,是一处东周、唐宋、明清等时代古遗址。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东周时期的遗存,属于一座小型东周土墩,包含两座墓葬、一座灰坑。此次考古验证了以往考古调查的可信性,进一步补充了吴中南部乃至苏州地区先秦时期文化的分布,为研究苏州地区土墩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苏州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拥有丰富的遗址资源,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苏州持续深入开展苏州地域文明乃至长江下游文明探源工作。

  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成为国内首个实施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当天,作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草鞋山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同步启动。

  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拥有6000多年历史,是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在同一地址上呈现新石器时代全部文化遗存的遗址。草鞋山先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其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就是通过草鞋山遗址1972至1973年间的两次考古发掘确立的,这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太湖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典型地层与文化遗物。

出土于吴中区郭家村遗址

  这次考古发掘选址在夷陵山的西侧,要探明夷陵山的形成年代和它的范围,希望能够通过主动性发掘,多了解一些草鞋山的埋藏情况,并通过更开放的发掘方式,让民众走进考古、走进古代文化、走进古代文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3月2日,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划专家咨询会举行。专家们经过论证,一致认为,确认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南宋“平江官窑”所在地。这是苏州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对苏州“江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苏州还有不少考古发现为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证。

  苏州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原为太仓市一中及现代居民区所用地块。遗址于2016年1月中旬因太仓市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而发现。据文献记载,此处原有古河道樊村泾南北向贯穿遗址,且文化内涵时代为元代,故命名为樊村泾元代遗址。它是江南地区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苏州黄泗浦遗址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紧邻古长江南岸,北距长江约14公里,西离张家港市区约3公里,于2008年11月发现。在黄泗浦遗址发掘出唐宋时期的河道,以及唐代大型建筑基址,为实证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提供了重要线索。

出土于吴中区南章遗址

  苏州塘北遗址位于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达路以东、廷琛路以北、墅浦路以西地块内,面积约20万平方米,含遗迹单位630处,出土文物700多件组,发掘到明清、汉、春秋、马桥、良渚、崧泽6个时期的清晰文化堆积,填补了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多处空白,其中发现的马桥文化遗存系苏州史上最丰富。

  2020年发现的何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常熟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位于苏州市常熟梅李镇周师线龙腾特钢22号门内,迄今6000多年。目前,已在发掘区内发现了分属于马家浜文化、东周、唐、宋、明、清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存,以马家浜文化时期文化遗存为主。

  (江南)

标签:遗址;苏州;发掘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