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2023-06-27 21: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700亿元,对全国的贡献接近12%;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6月27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首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就近年来江苏高水平科技总体发展及规划作详细介绍。

  五大成效彰显江苏实力

  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明显突破。苏州实验室成为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创造太赫兹无线通信最高实时传输记录等重大成果,太湖实验室初步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江苏省前两批2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通过重组,国家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EDA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大国重器。

  区域创新高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苏南自创区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全省70%以上的研发投入、80%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90%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苏南实施或完成。江苏建有国家高新区18家、国家创新型城市13个,数量全国第一,并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提升。瞄准产业重大创新需求,我省每年实施200项左右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转换效率创28%新高,首次超越传统晶硅电池;无锡永阳科技成功研制的全国首个呼吸机芯片实现国产替代和规模化应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大力培育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居全国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7万家、稳居全国第一,规上高企以占规上工业企业30%的数量创造了39%的工业产值、51%的利润、69%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2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9%。

  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持续优化。江苏率先与以色列等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联合资助支持机制,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与中科院合作项目新增销售收入超1400亿元,连续17年稳居全国第一。

  七大举措续写发展新篇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我省将继续高水平建设实验室,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打造具有突出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材料创新高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加快实施国家6G重大科技项目等。高标准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国家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EDA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细胞与基因治疗、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高质量建设重大科研设施。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前瞻部署,我省将推进实施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围绕量子计算、6G移动通信、脑机接口等新兴方向,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强化瓶颈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成攻关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关键技术。强化协同攻关,部省联动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科技专项,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江苏。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江苏编制出台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突出原创突破,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探索5-10年的长周期资助模式。突出应用导向,探索建立省地、省企等共同出资支持基础研究的新机制,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出基地建设,在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科技平台开展试点,充分赋予改革探索空间,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突出人才支撑,实施基础研究队伍提优计划,鼓励年轻科学家承担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每年支持1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潜心基础研究。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做优标杆,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强对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的集成支持,培育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做优集群,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高企“应认尽认”、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大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确保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首位。着力做优环境,争取2023年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达1300亿元左右。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专项对接会,力争2023年底“苏科贷”金额累计超800亿元、金融专项授信达1000亿元。

  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与大院大所大学的合作,举办“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建好用好“科技副总”“技术经理人”等专业队伍,力争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00亿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支持省产研院率先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的前沿技术产业化全链条支持机制。畅通释放人才“第一动力”的潜能,引进和培养顶尖科学家,实行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省“外专百人计划”等人才专项项目。

  提升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深化巩固对外科技合作机制。聚焦绿色低碳、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领域,联合以色列、芬兰、挪威、捷克、新加坡、奥地利等创新型国家共同出资实施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不断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深化推进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相应国际化环境和实施条件。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实施“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专项,在高效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精心组织一批“小而美”的科技民生项目。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印发省科改攻坚重点任务清单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清单,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研究制订《江苏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指引》,在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更大力度发挥省产研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启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条例(草案)》立法起草工作,加快“科创+产业+产品”融合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研发;基础研究;江苏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