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观察】建设文化交流空间 让乡村点“遗”成金
2023-04-21 09:42:00  作者:戴鸣蔚  
1
听新闻

  南京金箔、秦淮灯彩、绒花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诸多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但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让“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成了一条“良计”,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进一步传承发展,更能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同发展。南京市浦口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坐落在浦口老山脚下的不老村,在2019年就入选“中国最美村镇50强”和“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如今这里不仅汇聚了民宿客栈、生态农场等休闲旅游项目,还有致力于利用特色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文化传承空间——“耕读乡创非遗美学空间”。

  实践为王,打造文化传承空间

  耕读乡创空间集产品研发、培训体验、展览交流为一体。走进空间,映入眼帘的有细致巧妙的非遗文创、独具匠心的非遗植染时尚饰品、精巧奢华的金箔创意作品等。空间内摆放着两张工作台,店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来到不老村游玩的家长会借此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传统的手工玩偶、干花手工团扇或者是传统植物染色等等。工作人员表示,店里手工扎染的染料都选取纯天然材质,比如雅致的蓝色就是由板蓝根植物的提取液染成,石榴皮可以提取出黄色染料。除了扎染,指尖上的“青绣”也是店里备受欢迎的非遗体验课程,青绣是青海各民族民间传统刺绣的总称,色彩艳丽又有民族特色,制作成粉绿交映的桃子发圈、迎春花胸针或者是梅花流苏针插,不仅实用美观而且更让制作者体验到了别样的民族风情。

  耕读乡创非遗美学空间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更可以亲身体验特色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作为空间的负责人——江苏省产业教授、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王建霞表示,耕读乡创空间是基于人才培养与项目孵化建立的成熟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实施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及重点就业群体等社区人才培养的地方。如何传承非遗技艺?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她认为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有着无限的潜能,同时也是庞大的消费群,需要结合高校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自2018年起,王建霞和团队深入参与到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和实践》课程,课程还受到了不少留学生的欢迎。除此之外,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在耕读乡创空间开设“古法植物染色”“秦淮灯彩”“布艺刺绣”等系列实践课程,让专业课程如“色彩肌理”“产品设计”等融入非遗的创意力量。

  以文塑旅,助力东西部协作

  2021年起中央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王建霞和团队依托耕读乡创空间乡村文旅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模式的优势,结合青海省大通县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需求,2022年重点帮扶实施了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建设项目和大通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及文创产品开发项目。

  老爷山闲置文旅空间

  “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王建霞说道,大通县的青绣是当地的特色非遗技艺,有着良好的产业化基础,当地的百姓尤其是女性,从小就能做针线活,但这门手艺还没有融入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王建霞和团队经过调研分析,为非遗技艺产业化进行相关赋能准备。一方面邀请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周凌教授改造设计600平方米的老爷山闲置文旅空间,建成大通县的民族特色非遗工坊,空间定位是非遗产业化的帮扶平台,是升级版的“耕读乡创非遗美学空间”。今年3月在大通县委人才办、县东西部协作办的邀请下,王建霞和苏州市著名青年刺绣艺术家张雪,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瑞雷,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存为绣娘们授课,通过系统的“刺绣技艺训练+订单式培训”,遴选了40余位星级绣娘在工坊入库,下一步将带领大通绣娘着力实施大通县“绣美乡村”计划,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茶园经济深度融合。

  以产养遗,促进乡村振兴

  在探索非遗产业化的道路中,前些年非遗的应用空间更多的是和设计力量结合。例如2016年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上,映霞非遗创新中心选送的“花香”宴会首饰惊艳亮相,作品的设计以自然美学为核心理念,金属部分使用南京人最熟悉的梧桐枝桠进行仿生设计,装饰部分则采用非遗绒花的技艺制作。当下,在非遗产业化2.0的道路上,则需要了解受众对产品的诉求,“满足受众的需求能给非遗技艺找到持久生命力的应用空间。”王建霞说道。

  乡创空间在年初参加了南京文化“小店计划”,今年过完年后,不少来到不老村游玩的游客会特地到乡创空间使用消费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里的产品价格不算低,很多产品的原材料就比较贵,有些家长群体购买时会有些心疼,但参加“小店计划”后有了消费券的补贴,让很多家长购买时不再犹豫,甚至还会鼓励孩子在这里体验一下非遗技艺。当下店里的产品大多为企业做订购服务,同时也通过数字化产业平台流通,王建霞表示,站在非遗产业化这个角度,我们要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有持久生命力的应用场景空间,以南京西宁东西部协作为例,我们已经深度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与文创体验、农业与农特产、制造与工业设计领域开展产业化技术研究,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齐力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非遗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之路,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戴鸣蔚

标签:技艺;耕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