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第三道防线”作用,高邮农商银行持续拓展审计深度,优化审计质量,突出审计效能,扎实推动审计问题整改提质增效。
增强审计合力。加强制度建设。从建章立制抓起,对审计问题整改进行责任划分,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的整改监督责任及审计单位的督查督办责任纳入问题整改责任体系。被审计单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责任意识,抓好抓细抓实整改工作;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从体制机制、制度流程、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总结整改;审计部门在做强审前分析、做精现场审计的工作基础上,逐步强化问题整改过程中的监督督查功能建设。通过三角模式的协同联动,将问题整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延伸到具体环节,有效强化整改合力,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负责。
健全考核机制。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并重,对审计发现问题实行全过程跟踪,将审计问题整改进行量化考核,纳入部室及支行总体考核,定期做好考核通报,适时开展检查督查,充分调动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员落实整改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审计整改和成果应用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整合部门资源。牢固树立全行“一盘棋”思想,结合工作实际,整合职能部门力量,运用好审计、纪律监督、合规等监督力量定期、不定期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效防止虚假整改、敷衍整改、“报告式整改”,充分保障审计整改的广度、深度和质效。
聚焦重点关键。推动问题未审先改。将“促整改”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在审计进场前,向被审计单位制发审计自查工作通知和历年来的审计问题库,要求围绕审计重点内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推动实现未审先改、立知立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逐步推动审计整改时间关口前移。
严实整改销号管理。梳理“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和实施步骤,层层传导压力,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问题整改的组织推动和落实。对整改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审计整改工作跟进力度,查摆“两个清单”,实行“对账销号”,改一条、销一条,对不具备销号条件的,要求被审计单位说明原因,明确整改计划与期限。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积极推动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将审计问题整改情况作为管理人员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参考,做好压力传导,提升审计问题责任人的整改积极性。
强化长效管理。细化分析监测。充分利用审计系统对全行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和审计监测,紧盯异常数据,实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示,消除审计盲点,突出对信贷资金流入禁止性领域、员工违规行为等重点进行全面监测和排查,提升审计覆盖面和有效性。
强化警示教育。对高频问题、典型案例的风险识别和标准化整改进行分析研究,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对屡查屡犯、整改不力问题,从严、从重顶格处理,追究经办人执行责任、部门或支行负责人领导责任、业务条线管理责任、合规与审计监督责任,发挥问责震慑效用,及时通报问责结果,务求“处罚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
深化内控案防。树立“合规是最大的效益,不合规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强化风险审计导向,以审促改、以审促建,切实把规矩意识压实到一线、传导到全员。
(冯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