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林|天池里的一缕酱香
2024-11-17 11:5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顾永林  
1
听新闻

  江南酒乡有铜罗

  二十多年前,吴江有二十三个乡镇,包括七大镇三小镇,七大镇里有盛泽,三小镇里有铜罗,盛泽是一座丝绸名镇,早在明清时期即与苏杭湖三州并称四大丝绸古都;铜罗离盛泽不远,也是一座江南古镇,这里生态条件良好,素有“蚕吐丝、蜂产蜜、米酿酒”的说法。

  据《吴江县志》所载,铜罗酿酒历史可追溯至吴越春秋之时,一路走来,至民国时,铜罗几乎家家酿酒,所产米酒及桂花冬酿酒在江浙沪一带久销不衰,新中国建立前后,铜罗的酿酒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糯米酿制的黄酒风靡市场,风光无限,后来因为国家调整粮食政策,整个酿酒行业一度收缩。

  改革开放后,受政策鼓励,铜罗人一方面发挥传统优势,一方面寻找新的出路,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经过不懈的努力,这里很快成了“丝绸之乡”、“酿酒之乡”、 “花都苗乡”,全镇经济活跃,百业兴旺,社会稳定,生活自在,成了江浙交界处一带远近闻名的“小上海”。

  这段时间,铜罗的酿酒业再次迎来发展大潮,至上世纪80年代,全镇拥有规模型酒厂38家,大小作坊更是星罗棋布,成为浙江绍兴之外全国第二大黄酒生产基地。遗憾的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一度时期,铜罗不少酒企走了制假售假的歪路,导致声誉受损,品牌尽毁,实力削弱,地位下降。2003年,在乡镇合并潮里,铜罗并入桃源。

  静下心来后,桃源人痛定思痛,先由政府出面,惩处害群之马,扶持诚信酒企,挖掘传统优势,提升技术水平,狠抓产品质量,加强资金投入,着力开拓市场,打造过硬品牌。再由政府主导,推出一年一度的酒文化节,重塑本地酒业形象,吸引各地酒迷客商,了解桃源酒乡的历史文化,品鉴桃源之酒的醇厚口味。

  另一头,作为生产者与经营者,品尝恶果的酒厂老板们不甘继续落后,为了自身长远利益,为了家乡传统声誉,他们奋力拼搏,探寻出路。

  这样的拼搏与探寻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过程,正是在这场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浪淘沙中,一家名为“天池酒业”的酒企脱颖而出。

  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

  早些年,天池酒业在酒乡铜罗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平常生产一些市场常见的普通黄酒。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天池酒业”的掌门人邱才荣。邱才荣生于1967年生,属羊,是土生土长的铜罗人。

  与村里众多的小伙伴一样,年幼时的邱才荣正遇上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小学毕业便辍学。因为年纪尚小,当时的生产队安排他做些轻便的农活,包括学做桑苗嫁接、跟随大人去卖酒。

  “有饭呒工钿”,饭是有得吃的,但工钱没有,想起当年,才荣颇有感慨。

  才荣说,当年铜罗每个村里都有酒厂,所产黄酒销路不错,自己年轻,不怕苦累,加上腿勤嘴甜,一年的任务上半年就能完成,到了下半年,他一边做酿酒用的酒曲,一边做苗木嫁接。酒曲不难做,嫁接要用心。才荣很乖巧,也舍得投入,用不了多久,便掌握了苗木嫁接的技能,桑苗、水杉、香樟,做得像模像样。

  而之所以要做苗木嫁接,是因为市场有需求,不仅铜罗,更有别处,于是,才荣也做起了苗木销售,这一做便是八年。

  渐渐地,小邱变成了老邱,技术强了,翅膀硬了,他决定去上海闯世界。

  恰在此时,上海开始了大规模成系统的建设,各类工程项目应接不暇,老邱说自己做不了别的,就选择熟悉的园林绿化,从种树植草入手,从园林小景起步,逐渐提升层次,最终拿到了浦东国际机场高尔夫球场的绿化种养工程,承揽了黄浦江9600亩防护林的种养项目。

  经过多年打拼,老邱在业界做出了成绩,做出了名气,相关高校还聘请他做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导师。而作为一名创业者,为民众造福的同时,老邱也赚得盆满钵满,当被问到成功原因时,老邱淡淡地说,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

  只为那一缕酱香

  其实,于老邱而言,努力与运气之外,还有智慧与情怀。三年前,眼见得园林绿化工程渐趋饱和,老邱转行到了当下时兴的新能源产业,做起了光伏发电,与此同时,他也瞄上了酒业。这一瞄,源于年轻时的卖酒经历,更源于对于酒业骨子里的那份情怀。

  与铜罗不少家庭一样,老邱家也算得上酿酒世家了,老邱记忆里,自己的爷爷早年在铜罗的沈家糟坊做酒,到了父亲手里,集体经济盛行,父亲先在村里的酒厂做工人,后去铜罗知名的百花漾酒厂当把作师傅。老邱虽然没有在年富力强时继承祖业,但凭着一辈子的耳濡目染,深知家乡的酿酒业的产业基础与产业优势,也积累了深厚的家传技艺和情怀。

  眼看着岁月渐老,老邱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还有追求,还想做事,还不能退休,比较下来,他觉得做酒最好,把酒做好,既对得起父老乡亲,也对得起自己,至于赚不赚钱那倒是无所谓的。

  与老邱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他亲家和伙伴老徐。老徐也是铜罗酿酒世家出身,还有着与老邱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认知与追求,让两位历经风雨洗礼并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心潮起伏,经慎重思考和反复商议,二人决定,以天池酒业为出发点,全力打造“天池酒业”的产品与品牌。

  选择天池酒业,是因为这里掩藏着一段传奇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间发生过两次生死之搏的檇李之战,一位酿酒师战败逃脱,隐居在铜罗南田(今天池酒业所在地仙南村)重拾旧业,使自己酿酒技艺得以薪火相传。至上世纪40年代,“南田沈家糟坊”应运而生,声名远播。岁月流转,历经公私合营、改制等风雨,天池酒业顽强生存并延续至今。

  买下天池酒业后,邱徐二人坚守着“粒粒精粮,滴滴陈酿”的信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匠心酿造每一滴酒,先后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酱香系列的“林海天池”与“承露天池”白酒,并凭着优质、绿色、原味的特色与优势,赢得了江浙沪市场的广泛赞誉。

  见此情景,原铜罗镇文化站老站长陈培荣深有感触,见证家乡酒业坎坷发展历程的他认为,当代人做酒要有经济实力,要舍得投入,要有魄力,要有情怀,要做品牌。他的视野里,具备如此众多条件的人不多,老邱算一个,而令老陈欣慰的是,老邱做到了。

  老陈还透露,老邱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祝愿老邱成功。

标签:酒业;天池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