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黎里新添一文化地标 殷明珠纪念馆暨殷元骐故居开馆
2024-11-15 17:23: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11月15日,位于吴江黎里古镇五亩园哺坊弄6号的殷宅再现“高光时刻”,殷明珠纪念馆暨殷元骐故居在此开馆,从此,黎里古镇又多了一处文化历史地标。

  殷氏后裔及殷元骐的学生参加了开馆仪式,殷氏后裔在发言中表示,纪念馆和故居开馆,既是缅怀,更是激励,他们将继承先辈好学上进的家风和家国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负先辈之名。殷元骐的学生们在发言中回忆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他们表示虽然从没来过黎里,但早在老师的口中了解到了黎里的江南风情。

  殷明珠纪念馆暨殷元骐故居内,陈列着殷明珠从事电影和殷元骐从求学到一代科学家的珍贵资料,可贵的是还能看到殷明珠的代表作《盘丝洞》电影。

  殷氏家族是吴江黎里的名门望族。殷氏家族以诗书传家,代有才人,共走出了四位进士,举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殷明珠与殷元骐是家族中的佼佼者。

  殷明珠5岁开始学习绘画,6岁时被父母送到黎里镇上的民立小学校读书,14岁那年,殷明珠进了上海中西女校学习。在那里,她展现出了一片新天地,英语、唱歌、跳舞等样样娴熟,1921年,殷明珠被但杜宇相中接拍上海影戏公司的处女作《海誓》。据上海《申报》1922年1月23日介绍:《海誓》“历时六个月,始告完成,经七次试演……自21000余尺中选出6000余尺,分为六大本,前后历时一年方才完成,实际是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同年1月29日首映于上海静安寺夏令配克影戏院。她成功地饰演了中国第一部爱情片,轰动一时,人人争着一睹芳容。殷明珠主演的无声电影有十多部,除《海誓》外,还有《重返故乡》《传家宝》《盘丝洞》《飞行大盗》《金刚钻》等。特别是1927年拍摄的《盘丝洞》一片,是最为卖座的片子。《盘丝洞》让古装神怪影片盛极一时,甚至出现了南洋片商非此不购的局面。就摄影技术来说,《盘丝洞》的布景设置也是别开生面,更开创了水底摄影的先例。2014年这部流失海外多年的国宝级影片,现存最早的古装神怪电影,同时也是挪威向中国引进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由挪威方面捐赠给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另据有关人士透露,《海誓》残片也在意大利被发现,中国早期的无声电影现存不过十部,而殷明珠主演的就占了二席,弥足珍贵。

  殷明珠和杜宇在拍摄过程中,情愫暗生。1926年,在拍摄完《重返故乡》后,二人在杭州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结成了银屏夫妻,一时传为美谈。1939年定居香港。1979年,75岁高龄的殷明珠思乡心切,再一次回到黎里,也是她最后一次回黎里。1989年殷明珠在香港逝世。黎里乡亲作挽联:

  影坛肇基,往昔伉俪同奋力

  桑梓受惠,至今里人感深情。

  殷元骐,1932年11月28日出生吴江黎里,1952年毕业于苏州市立第一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系。在北大得益于黄子卿、傅鹰、张青莲、徐光宪、庞礼、镇韩德刚等著名化学家的授课和指导。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师从肖光琰博士,研究硅铝催化裂化催化剂,从事催化工作,其间曾任我国催化界元老张大煜教授的学术秘书。

  1987年10月殷元骐在兰州发起和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会后又组成中国化学会络合催化学科组,他被推举为学科组召集人,同年他参与筹组和出版了《分子催化》学术期刊,担任常务副主编,其后又连续组织和主持召开了第二、三、四和五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均相络合催化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殷元骐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先后担任《羰基合成化学》主编,《分子催化》副主编,参与2本专著撰写。曾获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届中央委员,民盟甘肃省第八、九届副主委,政协甘肃省第七届委员。

  2009年黎里镇合并入汾湖镇,殷元骐发《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请命》一文,恳请相关领导恢复黎里独立建制,并统筹规划,保护发展黎里。

(袁福荣)

标签:黎里;故居;纪念馆
责编:张睿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