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阁重檐、楼台错落,古朴典雅是盐博新馆建筑风格上最鲜明的特征。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这座研究、反映盐城地方历史和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犹如城市中央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既点亮文化地标,也迎来四面八方客。
近日,盐博馆里弥漫着来自大草原的艺术张力,游客们慕名前往,只为领略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刚健与清新。此外,汉服节、古画复原、落日晚霞打卡、非遗课堂等接连不断的“新鲜事”,更让盐博在线上、线下“火”了一番。
精品展览“出片” 历史文化“出圈”
11月19日,《草原华裳——蒙古族服饰的魅力传承》在盐博特展厅正式开展,该展选取蒙古族特色服装、头饰及生活娱乐器具等展品,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深入探索内蒙古地区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服饰为媒,与展品对话。公众在精心设计的展陈中,见证了蒙古族服饰历经的岁月洗礼,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盐博临展厅正在展出的《辉光流韵 镜鉴万象——古代铜镜文化交流展》,200余枚中外精品铜镜让公众领略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配合展览墙面上精心陈列的多幅与铜镜紧密相关的仕女图,盐博别出心裁地将这些古画以真人复原的形式再现,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雅致与韵味,深入探索古代铜镜的辉煌世界。
《捣练图》
“最近盐博的古画复原视频,在我们汉服圈非常受欢迎,所以今天来认真参观一下铜镜展。”来自盐城诸夏汉服社的洑子敬说,“盐博通过对古画、古物、古籍里的汉服妆造复原,为我们汉服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捣练图》复原
博物馆是文物的“存储卡”、历史的“解码器”,盐博不断创新宣传形式,让历史“活”起来,文物“动”起来,激发公众对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手作、美景“出片” 文化传承“出圈”
盐纹画、铜镜拓印、非遗蓝染、掐丝珐琅、绒花发簪……每到周末,盐博社教中心都会推出文化性浓、趣味性足、互动性强的社教活动。
不少亲子家庭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专注创作的瞬间,将博物馆手作体验的精彩瞬间,传递至朋友圈与短视频平台。这种参与感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家庭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文化传承也因此实现了“出圈”。
“夕阳西落的时候,拍摄盐博的塔楼,非常‘出片’。”盐博企划部工作人员张博文告诉记者,“天气好的时候,每到黄昏,游客都会拿着手机或相机,在这里捕捉‘橙光暮色’盐博的美景,所以我们三楼的咖啡馆也是‘网红’打卡点。”
落日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盐博楼台间,渲染出一片瑰丽色彩。以镜头为笔,续写接古连今的气韵芳华,拍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相片”。盐博巧借东风,利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策划“出片”场景,让“盐博落日晚霞”等独特风光被“看见”。这些“出片”的画面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我的盐博之旅”“#盐博落日晚霞”等话题在线上获热议,总阅读量达到812.2万。
汉服旅拍“出片” 文旅融合“出圈”
换衣服、上妆、做发型,彭女士期待着从一名大学生变身为“大唐公主”,她前往盐博的历史展厅,完成了一次穿越之旅。作为00后,她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汉服,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汉服主题活动。“假期再苦,也不能苦了朋友圈,挥一挥衣袖,来盐博带不走一片云彩,但能带走几百张照片。”彭女士笑道。
华丽的头饰摇曳、多彩的裙摆飞舞,在盐博拍摄一组古风“大片”已成为时尚。战国袍、马面裙、褙子、百迭裙……公众纷纷穿上自己喜爱的“时髦单品”来盐博打卡,精致华美的服饰与盐博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
汉服旅拍火热出圈,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让更多观众对传统文化从“欣赏”到“参与”,盐博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汉服变装、汉服讲解、文化雅集……盐博组织的一系列互动体验让汉服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活动还吸引了驻盐的高校留学生以及多位外籍友人参与。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人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接下来,盐博将继续秉承“博物馆+”理念,捕捉妙不可“盐”的美好,推动传统文化“出圈”,让更多人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时代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