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新展“树碑立传”开幕
讲述吴中大地古树名木的故事
2024-05-20 11: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爽 高媛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古时的吴中,文人名士从不吝于在花草植被上挥洒笔墨,使寂静生长的古树名木更具生命力和故事性。5月19日,“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特展开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

  5月18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荣获202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殊荣,又正式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座系统研究、展示吴地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坚持深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发展离不开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吴文化博物馆陈曾路馆长说,这个展览是自开馆以来准备时间最长的一个展览,早在2020年吴县文物数字展对传统村落进行考察时,就发现了树与人、与村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树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但鲜有人去关注它背后的故事。它们维护着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年轮记录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气候变化,同时古树漫长的生命周期远远跑赢了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人与物,成为活着的文物,这也是吴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或与吴地先贤有关,或因社火习俗而生,在一花一叶的背后,饱含情感与精彩,为树“树碑立传”,这是博物馆人应该敬畏和记录的事情。

  自2022年筹备该展至今,吴文化博物馆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组织了多位植物学家、艺术家和62位志愿者通过文献梳理、实地寻访、口述记录、数字化采集、艺术创作等方式,积累了10000公里以上的田野调查及31篇考察、考证文章等丰富的一手资料,从故纸堆中找到百余棵古树的故事。

  展览策展人罗依尔认为,古人以树为师,从古树奇异的造型和存世之道获得来自天地的启示,此类高士在树下抚琴、欣画的场景是中国艺术中的常见图像,跨越了多个时代。树作为超级符号和灵感之源,更跨越了文明。从阿凡达中的神树到宫崎骏笔下的森林,众多与树相关的传说与历史都指向了人与树的亘古不变的共生关系。

  展览以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为核心,以明清时期长洲、吴县、昆山、吴江、常熟等地所辖的吴中范围为据点,试图通过“为树立传”的展览形式聚焦本乡本土长期以来不被关注的“树”的命题,并尝试以此激发观众对自然的热爱,唤起观众对保护本地古树名木的自觉。

  展览由吴颂展厅与公共展区两个空间构成。吴颂展厅用“序厅:古树的信仰、实用与抒情”“古木扶疏”“树的故事”三个单元,先通过对古代诗词、书画中“树”的形象与象征的挖掘,展示了先民对“树”从信仰到实用与抒情的关注;再从吴门文人创作的视角,展示了古代文人对古树有意识地关注与价值的认同;最后回归“树碑立传”本身,为树刻碑,为树立传,叙述了千百年间古代吴中地区百余颗古树独一无二的故事。

  公共区域邀请了詹倩茹、王忠升、施皓敏等17位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从艺术疗愈、油画、岩彩画、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用艺术媒介再现古树的传奇,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体验。

  作为全国首个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从尘封往事与当代艺术双重视角展开叙事,重现千百年间古树往事的同时,又以全新的形式继续书写人与树之间失考的部分与独一无二的时刻。

  展览期间,吴文化博物馆将以“植物”为主题组织策划近20场教育活动,包括“描绘空间艺术工作坊”“凝胶版画工作坊”“蓝晒工作坊”等等,邀请“树碑立传”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及高校教师、展览志愿者、植物学研究者等齐聚博物馆,为观众带来立体、丰富的教育活动。同时,博物馆还联合苏州市园林局、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共同策划“苏州寻树之旅”活动,通过古树地图打卡、线上联合宣传等方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苏州旅游视角,助力苏州旅游发展、唤起观众对保护身边古树名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自古以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成为人们对格物致知的博物学的一种倡导,观察与记录本乡本土的古树名木,亦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如今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汇集展示的场所,更应该是多学科包容互鉴之地,在多样的科普中沉浸式地感知历史,与文化对谈。李爽 高媛

标签:展览;博物馆;吴文化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