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虞山街道:汇民意 聚民智 老旧小区改造齐参与
2023-12-19 18:1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1
听新闻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一座座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也彰显在一个个温馨有序、和谐文明的老旧小区里。近年来,常熟市虞山街道顺应群众期盼,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着力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让居民原地“喜提”宜居家园,用“颜值”和“内涵”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走进四丈湾前仓村、关帝弄小区,粉刷一新的楼栋,整洁宽敞的路面,全新设置的电瓶车集中停放充电点......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墙面水泥脱落、屋顶漏水、雨污水管道老化、电瓶车飞线充电、临时建筑侵占消防通道等老旧小区“通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此次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将涉及该片区11幢居民楼,惠及300余户居民。

  “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观念转变,让居民愿景变“院景”

  老旧小区改造的是基础设施,但凝聚的是民心,连着的是民生和发展。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业、宜居新空间,成为发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改不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虞山街道把答案交给居民来决定。

  虞山街道坚持以人为本、共同缔造理念,会同市住建局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群众性议事,聚民众之智,广泛征集、采纳群众建议,与居民反复酝酿商讨改造方案,共同绘制改造“蓝图”,使改造内容更加系统、彻底,充分发挥了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主人翁”作用。同时,还通过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入户走访的方式,积极宣传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实惠与便利,加强社区与居民的有效沟通、协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共同将改造做得更实更细,将这项民生工程做成暖心、贴心工程,变过去的“要我改造”为现在的“我要改造”,变“政府改、居民看”为现在的“我们一起改”,真正实现共谋共建共评,让群众愿景变为小区“院景”。

  “循规蹈矩”到“破旧立新”的创新体系,让改造初衷更“出众”

  因建成年代久远,历史遗留等客观因素,关帝弄、前仓村小区内存在不少私搭乱建,自行车库、厨房间等临时建筑较多,不仅影响小区整体居住环境,还侵占消防通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面对眼前的“当务之急”,虞山街道违建治理专班积极会同市住建局、街道建设局、属地社区,通过实地走访、调阅材料、无人机航拍等方式,摸清小区隐患点,建立“一楼一档,一户一策”专项治理台账。及时向广大居民发放告知书,明确临时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对更新改造工程带来的影响。街道以“虞山新峯 青力青为”虞山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活动为契机,组织街道青年干部“沉浸式”参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全过程,以青年之力推动小区之新。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前沿作用,动员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居民代表等参与宣传引导,督促居民自行拆除临时建筑。在拆除自建的车库时,大家都持观望态度,此时家住关帝弄54号的吴阿姨带头站了出来,第一时间配合拆除了车库。自6月12日起,通过政民携手、良性互动,累计拆除涉及更新改造工程的临时建筑 81处,面积 535.9平方米。通过集中拆临,打通的不光是小区内的“堵点”,也打通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改造初衷更“出众”。

  “坐享其成”到“共治共享”的模式提档,让力量积聚变“集聚”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虞山街道与市住建局建立周工作例会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度,研究下阶段工作安排,确保项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有回应,构建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老旧小区改造新格局。改造施工过程中,坚持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导向,现场办公、现场督导、现场提出整改意见。改得行不行、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这种“渗透式”的监督模式,有力推动重心下沉,让人民群众安全感“原地提升”。针对居民提出的车库拆除后非机动车集中充电问题,街道与市住建局积极对接市绿委办,寻求可行性方案,最终确定了将沿元和路围墙拆除,并将邻近的紫竹园口袋公园部分苗木迁移,用来改造为非机动车集中充电点位的方案,既满足了群众的切实需求,又保障了消防安全距离。同时为满足居民机动车停放需求,街道与市住建局充分挖掘停车资源,因地制宜增设停车泊位14个,让小区居民“有位可停”成为常态。随着改造工程的有序推进,小区“颜值”“内在”得到双提升。

  下一步,常熟市虞山街道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四敢”精神,以更文明、更安全、更宜居为目标,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积极为居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老旧小区既“面子新”,更“里子实”,切实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标签:创新体系;居民;初衷
责编:刘岩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