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富观街35号,有一幢古色古香、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建筑,这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王绍鏊早年生活的地方,旧称留耕堂。2008年,在原址基础上,王绍鏊纪念馆新建落成,成为当地的一座红色地标。
王绍鏊终生坚守在隐蔽战线上,像一把利剑直指敌人的心脏,用一腔热血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而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传承先辈红色基因,奋斗在农网改造、优质服务、能源变革各个领域,让同里这个千年古镇、这片红色沃土焕发新生。
电力人持续为这片热土挥洒汗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通上电,电网运行并不稳定,普通老百姓家的照明,主要还依靠煤油灯、蜡烛。直到大规模农网改造的启动,这种情况才得到改观。
1984年,20岁的年轻电工朱星华,就是这第一批“点灯人”中的一员。当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正赶上黎明村(现在的同里镇北联村)里第一条10千伏线路改造。“爬杆子不难,但安装70斤重的瓷横担,全靠人力,一趟下来手都被麻绳磨破了。”朱星华回忆。
晚上,大家回到临时住处,用稻茬铺在地上,再垫上棉花毯,就是一张大通铺了。一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瘦了一圈,也黑了一圈,但是黎明村的203户村民家,开始有了稳定的供电。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家开始购入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家电,农田里也开始使用抽水泵等机器设备。但问题随之而来,用电负荷逐年增加,村民的家电、机器设备常常因为电压太低跳电。
必须疏通电网“毛细血管”。在又一轮农网改造中,吴江区供电公司将老旧电线更换为绝缘导线,将8米的电线杆换成10米,增加变压器配变容量,逐步缩减村里每台变压器的供电半径,全面提升供电稳定性。
一代代电力人,持续为这片热土挥洒汗水。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吴江区供电公司为同里更换电杆881根,维修架空线路192.411千米,维修入地电缆79.304千米,共涉及13640户用户 ,户均容量由7.64千伏安提升至8.87千伏安。
吴江电力人作出一系列探路实践
千年小镇,枕水而居,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古镇的历史人文风貌,并探索与现代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吴江电力人作出了一系列探路实践。
由于古镇内砖木建筑居多,使用明火有较大的安全隐患,2018年起,同里政府和吴江区供电公司开始合力打造一条全电街区,用电能替代燃气、燃煤等用能方式。“由于没人尝试过,最初推广难度较大,我们一户户做工作,‘私人定制’最优方案,完成了首批53户全电厨房改造。”同里供电所翁建刚介绍。
渐渐地,用户参与热情越来越高,部分商户还主动上门咨询。“有些申请电能替代的大商户,经营久了电压容量不够,同时申请了电表增容,首先需要对更换其入户电缆。”翁建刚说,“在开挖路面更换电缆时,为了减少对商户的影响,我们常常安排在夜间施工。”
目前,同里全电街区二期累计改造餐饮商户86户。在改造期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得到了悉心保护。为了不让配电箱破坏古镇原有风貌,供电工作人员在上面贴上宣传画。更换电缆要穿过石板路,就用打薄的青砖碎石,代替原来的水泥井盖,整洁美观,与古镇环境融为一体。
在能源变革中,同里始终站在潮头。2018年10月,15项世界领先的能源创新示范项目在同里亮相。至今,同里镇全境176平方公里区域内,已经全面迈向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输配智能化、能源消费高效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成为能源互联网的示范先行区。
在古镇外部,一张绿色高效的交通网络初现轮廓。截至今年3月,同里共建成各类充电设施站点30个,合计充电桩175个,其中公交充电站4座,城市公共充电站7座,各类分散式交直流充电桩72台,在同里新能源小镇核心区形成了“0.6公里充电圈”。
姜晶 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