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2019年11月25日,全省“老支书精神”传承——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如皋市人大代表,城南街道申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大彬获评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受到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娄勤俭的接见。
陈大彬先后任如皋市第十六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他在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上躬耕17年,任职期间荣获江苏省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所在的城南街道申徐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陈大彬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倾听社情民意,当好群众代言人,架起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同时,更以“十年磨剑”的定力,探索了一条“法治+自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之路,21年未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将一个地处偏僻的纯农业村打造成一个集体收入近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的水美乡村,实现“治理为了村民、治理依靠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的和谐局面,堪称乡村振兴的典型。
法治为“本”定纷止争
葛庄河是申徐村的母亲河,随着水环境的不断改善,河中鱼虾也渐渐多了起来。原本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却让陈大彬头疼不已。原来,鱼虾一多“非法电鱼”就死灰复燃,屡禁不止。思虑再三,陈大彬将申徐村“法治讲堂”的主题定为“非法电鱼,要判三年。”专门邀请如皋市人民法院的法律专家给村民们讲解了非法捕鱼的认定和量刑,讲座一结束,就有两人主动上交了电鱼工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申徐村充分利用包括“法治讲堂”在内的广播会、文化宣传栏、代表宣讲等形式进行法治宣传,陈大彬作为人大代表,注重结合履职,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发挥代表宣传员的作用,带头讲法,引导村民懂法守法,“有矛盾听法律”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一种自觉遵从。“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离不开法治的大背景,乡村秩序的内生必须靠法治的贯彻实施。”在调研的基础上,陈大彬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法治建设,提升基层自治水平的建议》,同时,申徐村投资6万余元建设法治文化园,村民们早晚就在园内锻炼身体。“哪怕一个星期看到一句话、记住一句话,这个文化园就是成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
自治为“基” 点燃活力
为切实提升村民自治水平,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申徐村在代表联系点的基础上,建立了3个“代表议事角”,由驻点的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会代表牵头,定期开展接待及专题议事。11组的郝小妹是个嫁到申徐村多年的外来妹,申徐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排查人口组成时,发现郝小妹没有户口,代表接待日向驻点代表反映了这个问题,代表第一时间联系村“两委”和街道派出所,在规定的时间内给郝小妹上了户口。拿到确权本,郝小妹情不自禁地发了个朋友圈:多少年了,第一次在红本本上看见自己的名字。
“代表议事角”充分发挥基层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成为申徐村积极发动村民自治,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在陈大彬的带领下,该村引导村民广泛参与议政议事活动,让“自治”成为打开善治的通用钥匙,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内生了村庄秩序,消解了内部矛盾。
德治为“魂” 春风化雨
申徐村19组的裴长美,照顾中风卧床的婆婆数十年如一日,在当地传为佳话。在申徐村首届“最好儿媳”评选中,裴长美经村“道德评判团”一致推荐,成功当选。“什么叫最好,最好就只有一个,宁缺毋滥。” 陈大彬表示。其后,他联系到裴长美做工的箱包厂,说明情况后,工厂将她从机器操作岗调整到时间更加弹性后道包装岗,以便她能更好地照顾婆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在陈大彬的建议下,申徐村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最好儿媳”等评比活动,挖掘普通村民身上的真、善、美,用身边的榜样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由老教师、新乡贤等组成的“道德评判团”,更是经常在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中主动出击,引导双方当面对话、坦诚交流,最终握手言和,成为一剂化解矛盾的特效药,最大限度地发挥德治的软性约束作用。
“虽然已经从村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人大代表为人民,我将牢记自己的代表职责,始终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构建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两届基层人大代表,这位“老兵”在履职上深耕,在监督上发力,在为民上用情,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用坚守和智慧书写着一名优秀基层代表的担当和情怀。(杨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