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节】|海安公安局特殊警号的故事
2021-01-08 12: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秋赟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每个公安民警的左胸前,都有一串号码。对于他人而言,也许只是匆匆一瞥,几个平常数字而已;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打加入公安队伍起就铭刻一生的警号。左胸前这串数字串联起的,是铮铮誓言的坚定无悔,是赤子之情的纯洁无瑕,是铁肩道义的铿锵无畏。

  警号是一名人民警察唯一的身份象征,伴随着一名民警从初入警营的青葱直至走完从警生涯。在首个中国警察节到来之际,我们在海安市局找到了这样几个拥有“特殊警号”的民警,共同来探寻他们与警号的不解之缘。

  决不能辜负人民对“110”的期望!

  110——作为警察的象征,具有极高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认可度,是人民警察队伍的标志性品牌。正如从小就对警察充满憧憬、向往着那一身帅气制服的赵梓程一样,在多少人的眼里,“110”这三个数字就代表着“警察”二字。

  “特别高兴!”2018年8月,刚迈入警营的赵梓程惊喜地接过自己的警号“064110”,这个身高一米八五的大男孩,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当他穿上一身笔挺的藏蓝制服、郑重地在胸前佩戴好自己的警号,似乎终于可以实现为老百姓除暴安良的童年的梦想、可以守护那份一直扎根内心深处的公平正义了。特别的警号代表着特别的责任,于是与这份激动喜悦接踵而来的,是肩膀上沉甸甸的压力——自己究竟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完成从一名学警到合格人民警察的蜕变?

  “不能给胸前的警号抹黑,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不善言辞的赵梓程默默下定决心,从此在海安市局城北派出所里,便多了一个年轻忙碌的身影。

  2019年,入警还不满一年的赵梓程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警情。两家养殖户为了生产垃圾清理的问题积怨已久,任凭民警在处警现场反复劝说调解,双方却还是互不相让。眼看劝和毫无希望,焦急的赵梓程沉默片刻,放下手中的本子和笔,径直走到屋后找来铁锹,二话不说当场就闷头清理起垃圾来。时值酷暑当头,成堆的生产垃圾散发着恶臭,赵梓程却跟闻不见似的,自顾自地一锹又一锹,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汗水。刚才还吵得不可开交的两家,在这个埋头干活儿的老实年轻伢儿面前,也选择了释然:“110,我们都记住了,你配得上你的号码,我们以后绝不会再给你们派出所添麻烦!”直到这一刻,赵梓程那颗自打拥有这个警号就有些忐忑和不安的心,才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1月10日“中国警察节”的设立,让“110”这个始终被人民群众所信赖的数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雏鹰初展翅,浩气贯长空;笑历风霜雪,脚步更从容。虽然临近节日,如今借调在治安大队的赵梓程,此刻还奔波在三亚等地追查案件,问他累不累,他说:“一朝入警,终身无悔,有事请呼110!”

  在“826”扛起警旗、接过责任!

  2020年8月6日,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历史性的神圣时刻,从此让“826”这三个数字也变得意义非凡。拥有这个特殊警号的,是海安市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王鑫。

  说到自己的警号,王鑫满脸自豪与喜悦:“因为‘826’,我与警旗更有缘。授予警旗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警察的关怀,是激励更是鞭策,接过警旗就是接过责任,我更应秉持初心,接受训词的号令,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十多年前,王鑫怀揣一份梦想,带着一身闯劲走进警营,后又与网警结下情缘,鼠标做枪,键盘当盾,一干就是9年。互联网飞速发展,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数据时刻考验着网络警察的视觉神经,王鑫每天的在线时间超过16小时,网友、同事、朋友对他有这样的感觉:“无论何时找他,他都在线!”

  “王警官,您好!我家要拆迁了,迁户口需要哪些材料,到哪里办?”“我在网上可能遇到骗子了,对方让我刷单,这样的行为合法吗?”他的微信堪称“网警个人警务站”,对于群众的网上咨询、诉求,他几乎有求必应,耐心地解答每一个群众的疑问和难题。2018年5月,学生黄某在海安本地论坛发布帖文声称“想不开”,王鑫在监测到相关帖文后,主动联系黄某,用心与之沟通交流,引导黄某心向阳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未来。经过近一年的开导与陪伴,黄某在王鑫的帮助下,原本压抑苦闷的心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一路走来,王鑫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埋头奋战的公安精神,也收获了满满的表彰和荣誉。那个被师傅带起的新警,如今早已成长为带徒弟的师傅,但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却始终没有变过。

  当问及其第一个警察节准备如何庆祝时,王鑫还是带着爽朗的笑容:“咱网警过节当然得在网上过啦!”

  用二十年深情道一声:“520!”

“此生能与这身警服结缘,是我的幸运,感谢遇见。”这是海安市局交警南莫中队中队长唐勇最朴实动人的告白,而他的警号“520”似乎也代表着万千人民警察对公安事业的深情表白。

  二十年前,唐勇脱下军装,从人民子弟兵变身马路天使。一身橄榄绿,引来很多同龄人羡慕的目光,闪光的警徽、鲜红的领章,让他的心里充满自豪。此后的二十年,他把青春和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公安交通管理事业,并选择一直坚守在海安交警的岗位上。

  “刚来时,中洋广场路口是海安第一个红绿灯路口,现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已遍布城乡。”唐勇欣喜而感慨地回忆着家乡的变化。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奔走在海安的大地上,见证着马路之上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查纠违章、处理事故,破逃案、勘线路,他用汗水守护着万家灯火,用坚守走过了似水流年。

  二十年间,当然也有过伤痛和泪水,苦闷和彷徨。处理事件时,也曾被围攻谩骂,挨饿受冻;路检路查时,免不了起早贪黑,风吹雨淋;面对冲卡闯关时,甚至流汗流血,却还要学会忍辱负重。“有时甚至想脱掉这身警服,和这些不法分子干一场。”这些心里的痛、身上的伤,也曾让唐勇内心彷徨。而如今,警察的尊严和执法权威已写到法律上,荣耀感和归属感也已倾注于人民警察自己的节日里。

  “1月10日,我的‘520’它终于找到了归属——中国人民警察节,我以警号之名,致敬每一位警察的奉献付出!”(胡秋赟)

标签:警号;人民警察;海安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