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为抓手,着眼优化体育产业体系,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努力培育品牌示范、打造特色亮点,体育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体育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一、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常州市体育产业总产出4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增加值169.45亿元,比上年增长9.2%。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8%,经济贡献比重逐步上升。其中,体育服务业总产出2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比52.4%;增加值118.54亿元,增长10.9%,占比70%。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2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占比46.3%;增加值49.69亿元,增长5.5%,占比29.3%。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产出6.23亿元,增长7.2%,占比1.4%;增加值1.22亿元,增长7.3%,占比0.7%。
二是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从市场主体看,截至2023年底,常州市体育产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共3246家,增长25.9%,其中规上企业106家。分门类看,体育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2506家,增长24.3%,占比77.2%;其次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518家,增长5.3%,占比16%;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单位相对较少,222家,增长217.1%。从从业人员看,2023年,常州市体育从业人员达74812人,比去年增长9.8%。
三是体育消费稳步增长。2023年,常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3262元,占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为8.6%,总规模达到175亿元。2024年常州体育彩票销量再上新台阶,达31.55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99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规划引领,助力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先行。
启动《常州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编制工作和《常州市水上活动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发挥《常州市承办全国性、国际性赛事奖励办法》《常州市市属体育社团承办、参加赛事(活动)奖补办法》作用,提升办赛积极性和专业性。
强化政策统筹。优化市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重点扶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产业品牌建设,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认真落实江苏省《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为社会力量办赛争取奖补资金,做好“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申报工作,第一批已申报各类赛事32项。
推动产业链发展。加大对体育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钱璟康复、有迈体育、晋陵体育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调动和发挥体育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市级单项协会61家),规范体育类校外培训管理(481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优化赛事供给,激发消费动能
打响“赛事名城”品牌。举办2025中国羽毛球公开赛、2025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2025-2026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常州赛区)等高水平赛事,承办好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网球锦标赛等省级体育赛事。提升全域马拉松首创影响力,加强赛事品牌营销和推广,提升办赛专业度、社会关注度和经济贡献度,将全域马拉松品牌推向新高度。
丰富品牌赛事内涵。在“运动龙城大联赛”“社区运动会”等传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的基础上,围绕全年节假日,推出全新活动品牌“全民健身、欢度佳节”系列活动,让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多元化、开放式赛事场景,将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促进体育赛事与消费场景双向赋能,营造体育赛事促消费良好氛围。
深化文体旅商融合。丰富新型运动项目和商业生态,大力发展水上休闲、低空文旅、冰雪运动等时尚运动产业和消费场景,积极申办运动休闲体验季和体育消费促进活动,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品牌活动。制定出台《常州市水上活动管理办法》,依托我市优质水域资源打造水上运动基地,重点推出西太湖水上运动之都品牌,以水上运动为引领,带动水上文化、水上装备、水上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水上经济为新增长点。
(三)提升产业规模,优化载体建设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公益惠民、安全可靠、共建共管”相关建设原则,规划建设包括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儿童运动环境、健身路径等类型共200个,扩大体育场地供给。丰富体育产业载体,做好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单位和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申报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申报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和智慧体育场馆创新项目,申报并推荐体旅融合优秀案例。
推进嵌入式场地设施建设。落实《江苏省关于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制定《常州市关于“嵌入式”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2025年将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因地制宜在城市的“金边银角”推动建设“多场景、嵌入式、社会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加大“三大球”场地建设。不断提高足球等“三大球”项目场地供给,以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市民爱上三大球,保障“三大球”振兴发展。
(邱国忠 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