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据统计,2021年1-10月,国内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43.4%;当前,全国乡村旅游服务市场主体已超过270万家。然而,在1~2年的市场新鲜感过后,业态趋同、客流下跌、停运停业等现象比比皆是。一面是不断出台的政策红利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面是扩张期存在规划不足、管理缺失、运营薄弱的现象,想要拨云见日,赋能乡村振兴,恐龙园集团结合创新投拓十多年的实践,尝试用五个答案来解:
01 投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做旅游产品,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以特色保护类村庄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有了保护和发展的大前提,打造乡村产品就必须要摒弃粗放的规划和管理观念,分类在先、调查在先、评价在先,从头开始,精耕细作。恐龙园集团在应用《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旅游资源图》《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等专业标准的同时,借助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从“天造”:自然、生态,“地设”:物产,“人为”:历史、宗教、非遗、名人、红色、美食,三大维度辅助乡村项目资源等级评定和资源保护开发建议方案,细化投资颗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到产品的高效转化。
▲以东方盐湖城为例的资源识别
02 乡村旅游产品为谁而做?
据统计,每年约有5500万农民从乡村旅游中受益。因此乡村旅游产品要兼顾居游人群,认清游客来到乡村“从游到居”的需求转变,遵循“打扫好庭院再迎客”的发展逻辑。在投资合作之前,要与属地政府商定并完成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与长途旅行不同,乡村旅游移动半径小,游客更加关注内心的满足感。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要避免过度“旅游化”,能不关起门来收费的地方就应还给村民,并通过原汁原味的乡村场景设计,让村民成为“演员”,让村落成为“舞台”,让富有烟火气息的乡村生活成为旅游的最大卖点。
▲恐龙园设计对八卦村开展综合性提升规划
03 如何撬动乡村振兴杠杆?
乡村旅游要有“跨界思维”,通过“旅游+”,方能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则可以最大程度撬动乡村振兴杠杆。一般先通过旅游吸引人气,再把特色农副产品销给游客,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同时,深入挖掘地缘文化内涵,以文博互动、主题演艺、艺术创作等方式增强文化体验性。随着跨界业态的不断丰富,游客停留时间大大延长,人均消费也极大提升,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的盈利能力。
▲恐龙园设计对兰溪诸葛镇进行全域旅游规划
04 如何利用非农资源?
乡村休闲旅游的打造除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还可以聚焦非农的特色资源,通过IP主题塑造,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卖点。以盐城草房子乐园为例,该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占地350亩,是以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为背景,打造的一座以草房子乡情文化为主题,以研学教育为中心,以素质拓展为内容的集乡情、文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验乐园。自2021年6月1日正式营业至今,恐龙园集团受托委管,为项目提供了规划设计顾问咨询、演艺策划、协助建设实施、全面运营等赋能服务,并助力该项目于当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恐龙人演艺策划还原六十年代油麻地小学场景氛围的教室情景剧
05 如何实现各类资源整合?
乡村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不存在“万能公式”能解决所有问题,总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平台思维,做好四大主体的统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理解当地政策,发挥乡贤的影响作用,在当地政府引导支持下,搭建村民、村集体、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平台,既能够有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审批报建等问题,更有利于盘活集体和村民的闲置资产,引导农户将劳动力、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入股到农村合作社及项目公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政企民合作平台搭建示例图
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政府政策,关注土地资源,打好整合基础。聚焦当下,现状有指标建设用地、园地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四荒地”五类用地依然是落地乡村休闲旅游的主流选择。近几年,政府逐步开始鼓励“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涵盖农家乐、休闲养老、民宿、特色农庄、采摘园、垂钓园等多种业态。有些地方政府为鼓励利用“四荒地”,会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因此,合理利用四荒地去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仅省去了繁琐的审批程序,还能够获得较多的政策补贴。
▲恐龙园集团组织进行中央一号文件专题解读
(胡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