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绘画,重要的不是油底,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感觉来做这个东西。画画对我来说像呼吸,它不是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生活概念。”像对待每一次灵感的迸发一样,路昊总能精准抓住自己想要的部分。
初见他,寸头配上一副无框眼镜,干练和深邃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生于1976年,路昊自幼随父路璋研习素描、色彩,刻苦学习,广泛吸收,完成了大量习作。他于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系油画专业,参加学院及省内外展览,获“创作一等奖”“优秀奖”“提名奖”,并参加巨幅油画《世纪大典》的绘制工作。2001年,路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从这里开始,他尝试有选择地突破此前的学院风格和题材,更加凝练、厚重、概约的形色出现在他的画布上。
偏爱古典艺术
路昊的艺术之路相对平坦,从美术专业大学到攻读硕士学位,又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一直在绿荫校园中度过,也使得他视绘画来去自如,带着颇深艺术修行的他说道:“运用传统油画技法,表现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并借此向杰出的艺术经典致敬。”正是他的鲜明风格。
文艺复兴早期和巴洛克早期这个时间段的艺术,是路昊的研究方向,也是他喜爱的,从精神层面有种归属感。卢浮宫他去过无数次,“因为一个人在那留学,早上凭着巴黎美院学生证半价进去,然后就在那呆一天。”路昊偏爱古典绘画,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谈及原因,路昊直言:“其他时期的绘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感官刺激、综合信息量与深度意象空间都无法让我长久和反复地停留在画面前。”
他的《回望中国》《世纪大典》《背》《夹金山》《梦回巴黎》《背》《巴黎圣母院》《爱尔兰酒吧》等多幅相关作品,参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中国艺术大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艺术北京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艺术厦门”心和·时代夏季邀请展等,形成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确立了领域内的标杆引领地位。
向“文艺复兴”致敬
此外,路昊的作品先后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并获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作品《世纪大典》被香港特区政府收藏;作品《背》《夹金山》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路昊还先后出版《路璋、路昊油画作品集》《路昊·油画》个人画集。其中,《梦回巴黎》《背》《巴黎圣母院》《爱尔兰酒吧》等多幅作品在《美术》等刊物上发表。
路昊说,《梦回巴黎》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这幅画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前后耗时有一年多,他将其夫人——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青年油画家,描绘进自己的画里,“在巴黎的时候天天从塞纳河边走过,看着浪漫的景致却无法与自己的爱人分享,于是想到画一张画来记录我此时的心情。”这幅作品获得全国青年美展的优秀奖。
巴黎是路昊梦想的地方,亦是梦结束和开始的地方,路昊想借此画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致敬。在他看来,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是人类最“美”的艺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梦回巴黎》的构图灵感便来源于此,人物的动作、色调和色块处理也是有意遵从《蒙娜丽莎》的安排,在绘画技法上尽力体现古典传统技法的特性,力图从语言形式上贴近经典,以体会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精神真谛。此后的创作中,路昊通过不断地研究、感受和创作,远隔重洋、跨越世纪,将自己的生命与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永恒巧妙地链接起来。
前路漫漫亦灿灿
将自我现实的生活、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宏大的社会、政治、文化命题,纳入自己的创作中,显示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的发展——艺术不再是一种需要仰望、不可企及的完美“理念”,而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则寓居其中,路昊正积极践行着。
时至今日,新古典主义早已不再具有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前卫”价值,反观路昊的创作,相对于当前中国艺坛更流行的图像化、符号化,抑或点子化的创作而言,他的作品却是扎扎实实的“手工活”,或许,正是这种回返和重寻,赋予了他更多的当下意义。
如今,路昊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等职位,接下来,他将在新古典主义领域中不断研究前行,不断发掘艺术价值,无论学术还是商业。路昊没有跟从备受市场瞩目的当代写实油画,也没有倒向不断翻新的前卫和当代艺术,他选择了在“古典主义”基础上谋求发展这样一条“前路漫漫亦灿灿”之路。
(文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