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开发建设大屯煤矿的历史画卷,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徐徐展开,一个鲜活的面容在我的眼前涌现……
(卓超同志像)
1973年7月20日,我从大屯姚桥煤矿的基层工区调到矿机关。时任矿党委副书记兼政工组长的卓超同志找我谈话,说是组织上决定调我到政工组搞保卫工作。其时,卓超同志已年近半百,目光如炬,两鬓染霜却富有神采。就这样,我开始在矿机关上班了。由于平时他参加我们政工组的学习,又在一起参加机关集体劳动,接触比较多。他对人和蔼可亲,没有任何官架子,办事则严谨干练。记得有一次,根据安排,我草拟了若干份处分决定书,交了上去。某日,卓超同志来到我的办公室,把经他修改过的处分决定书给我,并详尽地告诉我为什么这样修改。其中有一处的修改我印象极深,即把“染指”二字改为“猥亵”,他还特意作了说明,强调处分决定书涉及一个人的政治生命,用词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准确规范,避免产生歧义。他走后,我仔细端详着修改稿,上面的字体秀丽端庄,一丝不苟,达到了精致的程度。看着看着,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又有一次,我起草了几份反映矿区治安情况的简报,卓超同志也是亲自将修改稿送到我手中,并娓娓道出修改的理由,个别地方还征询我的看法。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这种既平易近人又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深深教育着矿机关的同志,为大家树立了良好榜样,起到了楷模作用。
不多久,我听一位老同志介绍说,卓超同志年纪很轻就投身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已是上海永安公司的地下党员,“文革”前曾担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我心想,卓超同志在解放前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现在为了国家的煤炭事业远离大上海来到大屯煤矿艰苦创业。念及,不由地又增添了一份敬意。
那时,矿社矛盾突出,矿区治安混乱,附近村民来矿里盗窃、哄抢煤炭等国家物资乃属家常便饭,保卫工作非常繁忙。有次,我劳累过度居然晕倒。当天下午,我躺在宿舍睡着了,醒来睁眼一看,卓超同志坐在我的床边,他叫我好好休息,不要心急,工作来日方长,直说得我热泪盈眶。过了几天,门卫老杨因阻止村民哄抢被殴打受伤,卓超同志也是亲临宿舍慰问并安排就医。他关怀体恤部下的做法强烈地感染并感动着我们。
1975年年底,卓超同志调任大屯煤矿工程指挥部政工组负责干部培训。临走前,他把发给个人的劳保工作服、矿工帽、胶靴等洗涮干净整理好上交给矿办公室,还把多年来领的下井费退给财务部门(当时他的工资关系在上海市委组织部),他的清廉行为,一时传为美谈。
某星期日上午,我正在保卫组值班,卓超同志从指挥部打电话给我,说要带两个人到矿里看看,让我帮助接待一下。等到后才知道,原来是他的两个女儿从上海来大屯探望父亲,想下矿井看看。我很愉快地陪同他们参观了矿灯房、变电站、压风机房、井塔楼等,又下矿井参观了采掘工作面。上井后,我想按惯例安排他们在矿里专门接待用的小食堂吃午饭,但被卓超同志婉言谢绝了。我只好买了些便饭,在我的办公室里简单用餐。事后我想,卓超同志曾是我矿党委领导,带女儿下井,完全可以由矿办公室或调度室负责接待,而他却丝毫不想惊动或麻烦组织上,保持了他的一贯低调、不事张扬的风格。
此后没几天,卓超同志打电话与我们告别,说是组织调动即将回上海工作。听到此消息,我们真为他高兴。六年了,他独自一人在大屯煤矿工作,现在,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了。他去上海后,担任了上海市委组织部转业军人安置办公室负责人,不久又出任上海市人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82年春节过后,组织上安排我赴上海市公安学校培训一个学期。某星期天,我来到大屯煤矿驻上海招待所看望一个同志。走到五原路口,碰到了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的牛爱清部长,闲谈中,牛部长告诉我说,卓超同志的家就住在对面的瑞安公寓,他还去过一次。经他一讲,我萌发了去市人事局看望卓超同志的念头。某天下午正好没课,我就从公安学校出发,来到了市人事局大门口,猛地一想,贸然前去看望老领导不太合适吧,万一他很忙呢。我在大门口徘徊一阵就返校了。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留下遗憾。
1988年春,我们突然接到了卓超同志的一封来信,主要内容是请求将他在新疆的侄子安排到大屯矿区大集体处当临时工。他侄子刚来时,我帮助招待了好几天,还陪同参观了矿区。我们知道,卓超同志的弟弟曾在华东局办公厅和中央组织部工作,后参加援疆,受过迫害,按政策全家可以调回上海,但他却鼓励其弟扎根新疆,只是将侄子安排在远离上海的煤矿当个临时工。按照卓超同志的级别和权力,他以落实政策名义或“顺水推舟”就能安排侄子到上海就业,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何等的“慎权”和“用权”,真正达到了“位高不染尘”的境界。
1999年9月25日,卓超同志因心肌梗塞不幸病故。当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到他家慰问,提起家属有何困难时,方才得知他的家庭秘密:卓超同志的两个女儿,一个下岗已3年,另一个下岗达7年,只靠打零工和微薄的下岗工资维持生活,而他的弟弟仍在新疆。作为分管全市人事调配工作的副局长,他从未运用手中权力为女儿和亲属安排一个岗位,也不许她们向组织上提出,而是教育女儿依靠自己能力重新上岗。市委组织部的领导知道原委后震惊不已,称赞他是“组织人事战线上的楷模”;他的事迹披露后,老百姓交口赞颂他为难得的清官廉吏。至今,卓超同志的感人事迹仍时常被全国各级报刊媒体所引用。
有的人去世了,很快地被人们所遗忘;有的人去世了,却长久地被人们所怀念。卓超同志的高风亮节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他像一支不灭的蜡炬,在燃烧自己的时候,将光亮和温暖传递给人世间。
(2021年6月第一稿;2025年1月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