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林|校园食忆
2025-04-30 16:0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江林  
1
听新闻

  退休之后,久未踏入校园食堂。春光明媚,我决定重回南大仙林校区,品尝学校的美食。踏入熟悉的校园,我仿佛一脚踩进了回忆,一只脚迈进了现实。

  南大仙林校区食堂众多,服务于近5万名学生和教职工。这些食堂散落在校园各处,风味各有千秋。我退休前先后用过餐的食堂有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第十、第十一食堂。第四、第五、第六食堂位于学校西南的本科生公寓区;第九食堂在学校中部的研究生公寓附近;第十食堂地处学校东部的本科生公寓区;第十一食堂位于学校西北的四组团 。第四食堂的蒸蛋、牛肉锅贴比较受欢迎;第五食堂有营养料理、牛排荷叶蒸饭等;第六食堂的大排瓦罐面、铁板饭、金陵小炒很地道;第九食堂的兰州牛肉拉面价廉物美;第十食堂的鸡汤面、热干面、仙林大肉包等也很不错。

  我喜欢吃牛肉拉面,信步向二组团所在的第九食堂走去。平时血糖略高,夫人不给吃面,既到学校,就由不得夫人了。第九食堂在二楼,步上台阶,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进门,在入口米饭、炒菜窗口我先要了一盆虾、一段鱼,据说吃鱼能分解血糖,一共11元,然后排队买牛肉面,15元一碗的红烧拉面。捧上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和菜,我在近旁一张餐桌前落座。准备大快朵颐。这一顿饭,吃得满足又畅快,真过瘾。

  用餐完毕,我打着饱嗝,环视四周,餐厅几乎所有的桌椅,都坐满了用餐的学生和老师。餐厅的北墙有一个用木条镶边的“餐厅卫生信息公示栏”,上方有一条醒目的横幅,写着后勤服务集团膳食中心的承诺:“有我守护,放心就餐”。再看深棕色的木桌木椅,餐厅环境真是优于酒店。看到学生边吃边聊,我为他们拥有这样完善的服务而感到幸福。回想我们读书时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鼓楼校区只有三个餐厅,有两个学生餐厅,一个教工餐厅。下课铃响,饥肠辘辘的我们便争着往食堂跑,到了食堂,没有到点,大门会紧关。进门后会到贴墙而立的木柜子里先找自己的搪瓷碗,然后排队。打好饭,只能站在旧方桌前用餐,餐厅不配备凳子。现在的学生用餐,用的是干净卫生的密胺餐盘或不锈钢餐盘,碗筷有专人清洗,已无需个人收拾打理。菜肴丰富,任其选择。

  步出食堂,我看到门口由教工第二餐厅立着的“深夜食堂”广告牌。有面条水饺。面条有阳春面、雪菜肉丝面、红烧鸡块面、大排面等,提供的浇头有荷包蛋、素鸡、狮子头等;水饺有多种馅料的水饺,有三鲜、荠菜猪肉、白菜猪肉等。时间为每日19:30 - 24:00供应。这是为夜晚奋斗的师生们亮起的温暖灯火。看着它,我立即想到鼓楼校区汉口路的小馄饨部。那是我们晚自习归来,在校门口能找到的唯一一家深夜慰藉。一碗一毛七,营业员“啊要辣油啊”一句南京话,时常挂在大家的嘴边。这家馄饨部早已消失。但在很多校友的记忆中,大家都记忆犹新。后来南大举行一次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纪念活动,一位从大洋彼岸回来参加活动的校友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汉口路馄饨部的馄饨,说他到现在都忘不了那口美味。一位校友说:那是我们的美好青春记忆!我班两同学游泳,说好输者请吃馄饨,结果没请吃,赢了的同学40年后还在念叨此事,耿耿于怀。

  如今,眼前的校园食堂,无论是菜品的丰富多样,还是服务的贴心周到,都远超当年。“深夜食堂”更是体现出对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为那些挑灯夜读、埋头科研的身影提供能量补给。

  今昔对比,我感慨万千。如今的学子们,在这优质的硬件与软件服务环绕中,如同置身知识的暖巢,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奋力攀登。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肩负使命的一代。而我,作为校园变迁的见证者,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为这日新月异的校园,更为这蓬勃发展的时代。

  走在校园的道路上,看着眼前树下盛开的二月兰,和远处紫红色的玉兰花、海棠花,我心中回忆满满,感慨满满。回校用餐,我仿佛回到当年,与身边的年轻的学子们,一起在共享着岁月的美好。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孙江林)

标签:食堂;校园;校区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