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继姬姓建立周王朝后,后来又出现了宇文氏的周王朝、武则天的周王朝、郭威的周王朝。宇文氏建立的周王朝处于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时期,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统称“北朝”。宇文氏之“周”,史称“北周”,建都长安。
与“北朝”大致相对应的是继东晋后,连续定都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史称“南朝”。
一.宇文氏“北周”政权得名源于姬周王朝发祥地岐山
北周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是孝闵帝宇文觉,但宇氏家族真正形成强大权势、成为权臣,还是在西魏太师、大冢宰宇文泰时期。公元557年,北周政权建立后,孝闵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王”,庙曰“太祖”;到了北周明帝的武成元年即公元559年,又追尊宇文泰为“文皇帝”。
宇文氏在推翻西魏政权后,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新政权定名为“周”?答案仍应从宇文觉身上去寻找。我们会发现,宇文氏之周与姬姓之周有异时同地之偶合。
据《周书•孝闵帝纪》记载,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是西魏太师、大冢宰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556年)十一月,宇文泰去世后,宇文觉“嗣位太师、大冢宰”,即袭封为西魏太师、大冢宰之职。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西魏恭帝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但到了年底,在权臣宇文护强势干预下,魏恭帝“禅让”帝位给宇文觉;第二年即公元557年春正月,宇文觉“即天王位”,是为北周孝闵帝。他以新皇帝身份,将西魏恭帝降封为“宋公”。
宇文觉在未登基当皇帝之前,被魏恭帝分封地在岐山之阳的“岐阳”之地,同时又被封为“周公”,这使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凤鸣岐山”的典故,想起岐山是姬周王朝的发祥地。《诗经·鲁颂·閟宫》中又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汉代郑玄笺:“大王自豳徙居岐阳。”这里的“大”读为“泰”音,所以后世直接写成了“太王”。时隔两千年左右,宇文觉的封地就在岐阳即岐山之南,这里是当初古公亶父开创的姬周发祥地。
宇文觉曾被封为“周公”,所以在他建立政权当皇帝后,将政权定名为“周”是顺理成章、符合王朝命名的普遍规律。在魏恭帝的逊位诏书中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并使大宗伯赵贵“持节奉册书”。册书的开头曰:“咨尔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有德者受命,时乃天道”。
宇文觉将政权定名为“周”,与岐阳封地,与他的“周公”封号有关。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年)二月诏书中也有:“我太祖受命丰镐,胥宇崤函,荡定四方,有怀光宅”句。在《周书•皇后列传序》中亦有“周氏率由姬制,内职有序”句。再次说明了宇文氏政权的定名与姬周王朝有关,源于姬周王朝的发祥地岐山,故仍曰“周”,史称“北周”。
二.北周政权建立与前后弑杀三位皇帝的宇文护
西魏与北周之间的承接,不是禅让,而是权臣掌控国家命运后的篡夺所致,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是宇文护。
据《周书•晋荡公护列传》记载,宇文护是周太祖宇文泰的亲侄儿,曾跟随宇文泰,先后为北魏、西魏政权效力。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前,因子女幼小,遗命托宇文护关心照顾。宇文护在西魏时,就官至“柱国”,宇文泰去世后,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为理由,利用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以“天命有归”为由,劝讽威逼魏恭帝将皇权转让给他们宇文家。魏帝无奈,只得逊位于大司马府。有研究认为,宇文护后来杀害了已经成为“宋公”的魏恭帝,以除后患,这是他弑杀的第一位皇帝。
公元557年,在宇文护的扶植下,周孝闵帝宇文觉践阼,建立北周。宇文护官拜大司马,封晋国公,邑一万户;后又拜大冢宰。
周孝闵帝是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性格“刚果”,即刚勇果毅,在当皇帝时,年方十六岁,对宇文护诛杀异己、大权独揽深感不满。而宇文护又常对外人讲,他是“夹辅陛下,欲行周公之事”。
姬周王朝的周公姬旦曾辅佐年轻的周成王,摄政七年后才归政周成王,回到臣子位置。宇文护自比周公,想要长期掌握北周朝廷重权,从而引出与年轻皇帝之间的尖锐矛盾。最终是,皇帝身边的“腹心”亲信很快被宇文护诛杀,宇文护直接将十六岁的孝闵帝幽禁起来,月余,就将孝闵帝弑杀。这是宇文护弑杀的第二位皇帝。北周第一位皇帝宇文觉,在位不到一年即弑杀身亡,故谥号“孝闵”。
接下来,宇文护又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皇帝,是为周明帝。
周明帝“性聪睿,有识量”,应该是位很有领导能力的皇帝。宇文护于武成元年(560年)虽然“上表归政”,但军国大事仍有宇文护负责。宇文护对这位新皇帝怀有忌惮不安之心,于是在暗中让一个“以鼎俎得宠于”宇文护、后又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名叫李安的膳部下大夫,“进食于帝,加以毒药”,在给皇帝制作御膳时,在食物中下毒,致使周明帝很快被毒死,时年二十七岁。宇文护害死了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加上西魏的魏恭帝,他是在三年时间内,一连弑杀了三位皇帝,应该是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弑君最多的记录。
接着,宇文护又立太祖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
宇文护一直掌握着军队大权,其住宅“屯兵禁卫,盛于宫阙”,其安全保卫的程度超过皇宫。他自恃对北周政权有建立之功,且久当权轴,可谓权倾天下。他的儿子们也都贪残成性,依仗他的权势,蠹政害民,社会影响极坏。周武帝亦因其“暴慢”,暗中与卫王宇文直商量,准备伺机除掉这位堂兄。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周武帝将宇文护引诱到含仁殿,让他来拜谒皇太后即“太祖”宇文泰的妻子,话题由头是:希望他能够劝太后少饮酒、多保重身体。周武帝又将事先准备好的《酒诰》给宇文护,对他说:“以此谏太后”,即读《酒诰》上的文字内容来给太后听。
宇文护在周武帝的陪同下,果然不设任何防范,来到皇太后身边,向皇太后请安。当他在读《酒诰》时,周武帝趁其不备,用玉珽从脑后迅猛击打宇文护,致使宇文护“踣于地”,给打昏了。周武帝又令宦官何泉用御刀斫宇文护,何泉惶惧发抖,“斫不能伤”。这时,事先隐藏在室内的卫王宇文直又快速从里屋冲出来,用刀将宇文护斩死。
紧接着,周武帝又将宇文护诸子及亲信,还有那位毒死前任皇帝的李安,一并戮杀。诏告世人,已“肃正典刑”,宇文护已治罪,“其余凶党,咸亦伏诛。氛雾既清,遐迩同庆。朝政惟新,兆民更始”。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大赦天下。
但在三年后,还是在周武帝时代,朝廷又下诏,恢复宇文护及他的儿子们的生前封号,对他们又重新按照等级礼仪进行了改葬,加宇文护谥号“荡”,称“荡公”。这位“荡公”生前是三年连杀魏恭帝、周孝闵帝、周明帝三位皇帝,最后也被自家人杀害。但他在建立北周政权方面,其功不可没。诚如史臣所论:“有周受命之始,宇文护实预艰难。及太祖宇文泰崩殂,诸子冲幼,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变魏为周,俾危获乂者,宇文护之力也。然宇文护寡于学术,昵近群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忠孝大节也,违之而不疑;废弑至逆也,行之而无悔。终于身首横分,妻孥为戮,不亦宜乎。”
三.倡导薄葬与灭佛灭道潮起潮落
北周政权是在北方战乱中建立起来的,连年争夺疆土、争夺财富之战已经使得北方民生凋敝,社会混乱,盗窃肆虐,帝王陵墓也难以幸免,往往成为主要盗掘对象。有监于此,北周统治者也普遍提倡薄葬,免遭身后之辱。
孝闵帝宇文觉于即位当年的九月,就被堂兄、太师、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幽禁、弑害,年仅十六岁。他尚来不及考虑身后事,其薄葬是自然的了。
周明帝宇文毓于武成二年(560年)夏四月“因食遇毒”,被宇文护买通御厨毒死,年仅二十七岁。他在遗诏中,要求丧事务从俭约,敛以时服,勿使有金玉之饰,棺郭用瓦。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地势为坟,勿封勿树。他认为:“厚葬伤生,圣人所诫,朕既服膺圣人之教,安敢违之”。同时要求,废除三年之内禁婚娶习俗,要求人们的饮食“一令如平常也”。
周武帝宇文邕于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遗诏中有:“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随吉即葬”。身衣布袍,寢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不允许金玉珠宝、锦绣绸缎等贵重物品随葬。
正是这位主张薄葬的周武帝,在位期间,大灭佛、道,成为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之一“武”。
但从记载看,周武帝灭佛思想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开始应该是不完全排佛排道的。武帝建德二年(573年)十二月癸巳,他曾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亲自“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最后得出结论: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将儒道佛的位置排序给予了皇家认定。
据《周书》卷三十一《韦琼列传》,当时,周武帝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居士”韦琼来辨其优劣。韦琼认为,儒佛道三教虽殊,但“同归于善”,其历史有“深浅”之分,但在讲明道理主旨方面,是没有等级之分的。韦琼后来特著《三教序》上奏朝廷,曾得到周武帝称善。
到了武德三年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对佛教、道教进行扼制。传佛道的“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凡儒家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到了六月,又下诏,其中有:“今可立通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对本土道教实施松绑,允许圣哲经典流传育人,其重点仍放在灭佛上。
但北周的灭佛国策并没有贯彻到底,周武帝死后,又依然恢复如旧。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到了周宣帝宇文赟的大成元年(579年),“是岁,初复佛像及天尊像”。到了冬十月,宇文赟参加“道会苑大醮”即僧道设坛祭祀仪式,“与二像俱南面而坐,大陈杂戏,令京城士民纵观”。皇帝将佛、道二尊像与自己并列,南面而坐,与百姓一道观戏,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佛、道二教信仰已经解禁了。
又据《周书•静帝纪》记载: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周静帝宇文阐“复行佛、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守者,简令入道。”周静帝是北周末帝,在位前后三年,北周政权就被杨坚窃取了,但可以看出,佛道二教在北周的影响一直存在,其地位与儒教不相上下。
四.杨坚窃取北周政权成果而建立隋朝
早在北周武帝的建德五年(576年)十二月,北周就攻破北齐都城邺,北齐已不复存在、灭亡了。在占领齐都邺城后,北周将北齐皇宫中的金银宝器珠翠丽服及宫女二千人,“班赐将士”。第二年即公元577年,北齐“诸行台州镇悉降,关东平”。北周从北齐获得的疆土面积及人口数量是:“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六。”
应该说,北周已经实现了北方统一,原始意义上的“北朝”至此已不复存在。而南朝已经进入“陈后主”陈叔宝时期,被北周消灭是指日可待。
但这时,在北周出现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窃取北周政权、将北周胜利成果占为己有的人物,他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周宣帝宇文赟不豫,诏隋国公杨坚入侍疾。己酉,大渐,皇帝生命已处于奄奄一息、不省人事状态。这时,一个名叫刘昉的“御正下大夫”,与一个名叫郑译的“内史上大夫”联手“矫制”,假传圣旨:“以隋国公杨坚辅政”。也就在这一天,周宣帝宇文赟驾崩于天德殿。太子宇文阐即周静帝即位。
依照矫制的皇帝遗诏,周静帝即位后,任命上柱国、扬州总管、隋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由于皇帝仍处于“谅闇”守丧尽孝时期,所以,朝廷百官都听命于“左大丞相”杨坚。到了七月,皇帝又任命杨坚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冬十月,又为左大丞相、隋国公杨坚加大冢宰,五府总于天官。位置待遇仅次于皇帝了。
紧接着,又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581年)。到了二月,又封左大丞相隋王杨坚为相国,总百揆,更封十郡,通前二十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钺、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王上。又加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银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竿,乐舞八佾,设钟簴宫悬。王后、王子爵命之号,并依“魏晋故事”。到了甲子日,隋王杨坚称尊号当皇帝,是为隋文帝。北周静帝逊于别宫,后被隋文帝封为介国公,邑万户(《隋书•高祖纪》作“邑五千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有其文,事竟不行。到了隋开皇元年(581年)的五月壬申,北周静帝驾崩,“时年九岁”。
杨坚为什么能够如此轻松地改朝换代、取代北周而自立为帝?这与他在北周朝廷中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有关。
据《周书•皇后纪》记载:北周宣帝宇文赟的杨皇后,名丽华,就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女。宣帝驾崩,静帝宇文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
周宣帝身体“不豫”时,诏皇后的父亲杨坚“入禁中侍疾”。及“大渐”驾崩时,皇帝身边的刘昉、郑译等“矫诏”,以皇后的父亲杨坚“受遗辅政”。杨皇后开始并没有参与预谋,总以为嗣主即周静帝“幼冲”年幼,恐怕皇权落在他族手中,于己不利,当听到刘昉、郑译将“矫诏”对外发布时,“心甚悦之”,开始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有自己的父亲来辅政,她应该更放心。
当杨丽华知道她的父亲杨坚“有异图”时,“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十分恼火愤怒,对其父进行指责。等到“行禅代”仪式时,已经是太后身份的杨丽华更是“愤惋逾甚”,可以说到了大闹皇宫的地步。但一切已无济于事了。
隋文帝杨坚对女儿的强烈反映是无言以对,无法谴责,因为他“内甚愧之”,内心也感到有愧。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杨坚封女儿杨丽华为乐平公主。后又逼她改嫁,但杨丽华“誓不许”才罢。到了隋炀帝的大业五年(609年),杨丽华随从隋炀帝到张掖视察,殂于河西,年四十九。隋炀帝还京后,诏有司备礼,让其祔葬于周宣帝宇文赟的定陵。
隋文帝杨坚是从北周年仅九岁的周静帝宇文阐手中奔走了大宝皇舆,应该是是胜之不武,是纯粹的趁人之危,更是一种空手套白狼的奸诈行为。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九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并不是杨丽华所生,而是周宣帝宇文赟在当太子时,与一个名叫朱满月的女子所生。这个朱满月比宇文赟年长十余岁,本是江南吴地人,其家因“坐事”犯法,被“没入东宫”,进了北周的太子东宫,与宇文赟生下了宇文阐。但按照封建朝廷皇室规矩,这个由妃子生下的儿子仍归属在皇后名下,以确保嫡长子继承制得以沿袭。
再说隋文帝杨坚从北周宇文氏手中窃取政权后,对北周的周文帝、周闵帝、周明帝、周武帝、周宣帝诸位皇帝的子孙们大开杀戒,他们“并为隋文帝所害,国除”。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最终被隋文帝磨灭消耗得国除人亡,灭朝绝种。
曾几何时,通过窃取手段建立的杨隋王朝,到了公元618年就被李唐王朝取代,前后仅存了37年而已。
束有春 2025年2月5日于金陵四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