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在具有新语境的当代时空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传统书法的书写样式和书道理念被不断解构,脱离了其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演化为一种符号的式样或者纯视觉的冲击形象。所以,当代书法实践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是:中国书法的走向是什么?如何应对书法的传统典范?如何做到阅古维新?这些正是看似简单却切中当下书法发展命脉的钤键。
言恭达既是一位长期浸润于书法的实践者、投身书法宣传与机制管理的社会活动者,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使命感的学者,对当代书法面貌和书坛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其对当代书法文化所提出的新的阐释。该书分为六个章节,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及其状况进行了分析,有史的梳理,有论的深度,也有评的观点。
此书导论开篇即讲到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阐释,提出了“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引出的是“技进乎道”,书法创作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和反映,更是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的深刻表达。由“德”到“书”的递变过程就是由器而道的体现,也就是说形器是道心的呈像。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亦是一种心性的抒发和表达。只有做到心手相应,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第一章对当代书法文化的变迁与本体转位进行了论述,例如,当作者论述到当代书法的展览效应与形式之风时,痛指其弊:轻视笔法和字法、用墨单一、气格下降、创变浮浅(页12-16),这些不良的现象反应了当代部分书家对传统经典的漠视,“模仿、跟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流派,学步其制度、话语”之际,反而失去了“中国书法内蕴”的特质,“追求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以致传统中国书法的神采、品格、气韵这些‘大’要素自此读取,最终演化为记述的小巧与气格的卑弱”(页16)。当然,这些现象并非是当代时空语境特有的现象生成,这和部分书家对个人才性的过度自信有着密切联系,也是中国哲学思想自宋明已降对主体精神的肯定和个性释放的症候。
第二章是对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的解析,通过对近三百年书法碑、帖意趣的互融及其文化旨归的解读、近百余年出土书迹的艺术形塑和近四十年全球化语境下的书学意识,由此说明的是当代书法所承接的传统面貌、新的艺术范式接受以及时代语境下的书学意识,这些都是当代书法创作者和书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议题,只有正面对待并深刻理解反思,才能有正确的开“新”导向。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确立和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进行论述,提出当代书学应回归于书法的本体意识,“固质守本”,应在“妍美功用”与“风神骨气”之间论辨以观之,以“形器为下”“道心为上”。在如何承继古人的同时合乎时代情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中国当代书法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形质技巧的探索,而是可以远承古人、合乎时代性情的风神骨气的传达,其关键又是中国当代书法能够从传统书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中发展出新时代的抒发艺术哲学,以其引导抒发创作和书法批评。”(页179)
第五章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理路的探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育及其生态主张。这就涉及到书法文脉的传承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机制调节,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在当代教育中施行书法教育、提高社会整体赏鉴水平,即本书所提到的大众层、中间层和专业层之间内外生态的循环,通过社会机制和相关政策施行,“抛弃传统文人书斋学问的傲气和商业炒作的俗气,找到一个公益服务的契合点,各尽所能地达成我们的目标”(页214)。
第六章的重点又回到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构建的时代意义之上。这是作者提出的重要思考,即书法如何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客观的环境、主体的人和作为精神性行为的书法作品之间的协调,“一方面要着眼于书家富有成效的传统继承,着眼于对艺术本体规律的把握,以获得孕育新生的艺术之种;另一方面,要改善当下人文生态环境,恢复、稳固乃至重建其当下人文土壤,为艺术之种的萌芽、成长提供必要条件”(页255)。
总体而言,《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虽然聚焦的是当代书法,但在论述中兼及对中国古代书法发展面貌及其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层次解析,于古典文论之中,剖析出书学精神脉络,并由此来寻找和探索对当代书法及其文化发展的艺术精神。
“阅古”与“维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书法理论和创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阅古”以“维新”为目标和动力,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赋予了书法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展现了对书法变革的回应和创新的精神。
(王菡薇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