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宇|飞向巴尔干
2024-11-26 08: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正宇  
1
听新闻

  处于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遥远且神秘的地方。巴尔干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代表,近年来,由于较高的媒体曝光度,与中国的友好,又因了旅游落地签政策等的推行,来此旅游观光的国人逐渐增多。

  此次我们一群好友把巴尔干作为旅游目的地,带队的导游小彭组建了一个群“飞向巴尔干”,群名已经将大家的好奇、期待、憧憬等全都包含其中了。

  巴尔干风情

  在巴尔干旅行的直观感受,一是山多。巴尔干的山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山峦起伏、山路崎岖,道路虽窄但总体路况良好;二是雾多。小彭说这个季节巴尔干多雾,晨起只要有雾,就说明白天一定晴好,我们十多天的行程印证了此言;三是建筑物追求艺术性。这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红色的尖顶,人字形的,圆锥形的,多边形的,在绿地、蓝天的映衬下,充满了艺术美感。

  巴尔干地区宗教信仰、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水平差异性很大,这里历史遗迹丰富,思想文化多元、民族关系复杂。从古罗马竞技场到拜占庭教堂,从奥斯曼帝国清真寺到社会主义时期建筑,巴尔干半岛上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凝重深厚的史书。

  网上流行的说法,来中国看寺庙,到欧洲看教堂。这里随处可见的修道院、教堂、清真寺,堪称最为豪华的存在,它们许多都是中世纪时期兴建的。外部的尖塔、圆顶、石柱、园拱、大理石挂壁,内部的精美壁画、雕塑和彩绘等,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展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兴盛,其中的装饰、装潢、图案等,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历史沉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里的静谧与庄严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在神圣与宁静之中。

  贝尔格莱德的圣萨瓦大教堂是东正教全球第三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整个建筑风格端庄对称,融合了拜占庭和新拜占庭元素,浑圆的青铜色屋顶、金灿灿的十字架,在城市天际线上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教堂内部的装饰豪华精美,墙壁上的马赛克作品描绘了圣经故事和圣人形象,色彩斑斓,富丽堂皇,令人惊叹。

  著名的斯杜敦尼察修道院是塞尔维亚中世纪时期的修道院,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山谷之中,高大的落叶林和松柏林覆盖四周,清澈的溪流静静流淌。修道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元素,这里存有塞尔维亚初始几代国王的陵墓,尤以精美的壁画和建筑艺术而闻名,是塞尔维亚东正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巴尔干在土耳其语中是多山的意思,仅此就能看出土耳其对该地区的影响。在地理上土耳其并不属于巴尔干国家,但它处于欧亚文化交汇点,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对该地区的统治长达数百年,对巴尔干国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波黑共和国的莫斯塔尔古桥是16世纪的产物,沿街两侧皆是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商铺、商品、食物以及人们的穿着都打上了土耳其烙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老城的东西大街,一头是巴洛克、哥特式的欧式建筑,目光所及的感觉与欧洲国家并无二致。而另一头则是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风格,包括传统的圆顶、尖塔、丰富的装饰性图案和对称的建筑布局。这两种建筑风貌,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它们既对比鲜明又交相辉映。

  神奇的山鹰之国

  斯堪德培广场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城市中心广场。斯堪德培是阿尔巴尼亚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曾领导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深受人民爱戴。广场上矗立着斯堪德培骑马雕像,他头戴山羊头盔、骑着骏马、挥持军刀,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广场的四周有博物馆、大剧院、书店、银行、咖啡屋、清真寺、钟楼、政府办公楼。广场的地面是满铺的花岗岩石块,人们安详地在散步,不少儿童踩着滑板车在广场上飞快地滑溜。

  千百年巴尔干的历史,充满了侵占、杀戮和抗争。这里众多的城堡、要塞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当年狼烟滚滚的印证。我们先后参观了普雷沙城堡、克鲁亚城堡、罗扎发城堡等,它们有的规模很大、功能齐全、历史遗迹保存完好,而有的已成断壁残垣,但当年屯兵、功防、坚守、杀伐的场景能够让人想见。在此盘桓,给游客带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城堡固然代表着远去的历史,而近70 万的碉堡、地堡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生的事情。为了抵御可能的入侵,该国那些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起了无数的人防工事。时过境迁,那些钢筋水泥堡垒反倒成了经济发展的负担。地拉那最著名的防核碉堡,已经作为旅游景点和艺术展览向大众开放,碉堡形状的笔架和烟灰缸被做成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小彭说,如今该国城市的不少碉堡已经改作他用,办起了商场、超市、仓库和民居,而散落全国各地的那些坚固的堡垒真成了不小的累赘。

  特蕾莎修女是世界上著名的爱心大使,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是阿尔巴尼亚裔,一生都在以博爱精神帮助贫困和疾病缠身的人。其救助贫苦、彰显大爱的善举跨越了国界和宗教,成为全球慈善事业的光辉典范。特蕾莎的国际影响力很大,阿尔巴尼亚为此做足了文章,以至于用特蕾莎修女的名字命名首都国际机场。

  阿尔巴尼亚是山鹰之国,红底的国旗上有黑色的双头鹰图案。这里的人们崇尚山鹰、崇拜英雄,追求勇毅,独立。一个只有二百七十万人口的小国,建国以来一直都在七斗八斗,它公开反美,它与苏联叫板,竟也同中国翻脸。T君说,这其中有所谓的信仰问题,也有倔强的民族性格问题,还有世界博弈中刷存在感的因素。Z君接过话来说道,但你无论如何都不该把自己搞成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呀。

  花房里的铁托陵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强人,一个铁腕政治家。他是南斯拉夫联邦的缔造者,他把多民族、多语言的巴尔干国家揉合在一块,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在世界舞台上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人曾用一个联邦、两种文字、三种宗教、四种语言、五大民族、六个共和国、七个邻国来形容南斯拉夫联邦的复杂局面。那些聚合在一起的国家历史上纷争不断,经常大打出手、兵戎相见,闹得四分五裂。铁托凭着他的魅力和手腕,硬是将它们捏合在一起。随着铁托的去世,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走向解体。苏东发生巨变后,各个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分歧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1990年代初的内战和国家彻底分裂。

  在塞尔维亚,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谈及铁托了,年轻一代更是不记得铁托,充其量只知道他是一个历史性人物。铁托的陵墓是在他生前办公驻地的花房,这里没有高大的墓碑,没有阔大的广场,一个看上去只有十个平米的小屋,一代强人静静地躺在白色花岗岩砌成的长方形陵寝里。陵墓内部的装饰简约而庄重,花房分成多间小屋,有铁托生平图片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有他的办公物品的陈列,有外国元首赠送的礼品展示。另一间屋子的桌面则堆放了许多塑像残片,小彭告诉我们,南斯拉夫解体后,不少地方矗立的铁托铜像被轰然推到。D君说,看到眼前堆放的塑像碎片,感受历史的巨大变迁,真让人感慨不已。据说,铁托生前喜欢养花,将他的陵墓置于花房也算一种慰藉吧。花花草草与铁腕人物,硬是在此画上了等号。S君说,面对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什么叫铁骨柔情,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富裕已成过去。一个颇有成就的艺人在国外演出,说到自己的祖国时她泣不成声,“我的祖国是南斯拉夫,可是那个国家现在不复存在了”。

  未曾远去的记忆

  在巴尔干十多天的旅行,所见所闻都能唤起脑海里的回忆,那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未成远去的记忆,社会主义阵营、中阿友好、革命英雄主义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巴尔干的电影,以革命英雄主义的题材、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悠扬动听的曲调,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电影《桥》不仅是南斯拉夫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电影藏库中的瑰宝。《桥》以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塔拉河大桥位于黑山共和国的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 ,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拱桥 。电影中的游击队在神秘人老虎的带领下,炸毁了德军的必经之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塔拉河边,缅怀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视死如归的英雄,目睹有着历史荣光的大桥,大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以其独特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一个时代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作品既展现了南斯拉夫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面貌,更传递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老城的钟楼和鸽子广场旁边的铜器街是当年的拍摄取景地,我们一行与铜匠店的后人一起拍照留念,追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此时,电视机正在播放电影中的片段:瓦尔特与游击队员跑过铜器街,街上的铜匠们纷纷敲打铜器,此起彼伏的叮当声响成一片,紧追到来的德军不知所措、无所适从。G君说,尚未远去的历史,让游人唏嘘感叹……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来自巴尔干的电影《桥》和《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等影片中这句话被反复强调,它不仅是影片中抵抗战士的战斗口号,也成为那个时代巴尔干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他们对胜利的信念和对自由的渴望。此次巴尔干之行,我们先后瞻仰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位牺牲烈士的墓碑,实地察看了塞尔维亚国防部大厦被北约炸毁的废墟以及萨拉热窝街头弹痕累累的墙壁。Y君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是战争极其残酷应当努力制止,和平极其宝贵应该无比珍惜。二是和平与自由也是需要奋力争取和誓死捍卫的,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宁静优美的古城小镇

  巴尔干地区有众多的古城小镇,有的在山区,有的在海边,有的则依山傍海。黑山共和国的那些小镇,宁静、优美,古老的建筑风格,迷人的海边风光,尽显欧洲古典风情。地处亚德里亚海边的布德瓦老城,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这里保存着中世纪的建筑特色,防御性的城墙环绕着古城,小巷皆是石块路和鹅卵石铺就。

  同属于亚德里亚海海滨城市的科托尔古城,是联合国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依山傍水,方石满铺。这里的教堂和修道院就有14座,防御要塞有17处,宫殿9处,大部分都是十五世纪前后的建筑,有的已经千年之久。这个古城规模宏大,具备城市的全部功能,剧院、音乐厅、市政厅、医院、学校、图书馆、军营、监狱等应有尽有,古城内市井相连、街巷相通,商铺林立、鳞次栉比。高大的教堂、尖尖的塔顶,巍峨的钟楼、古老的城门、蜿蜒的城墙、光滑的路面,呈现出平和恬静、精致典雅的风貌。

  佩拉斯特小镇是在海边顺着海岸线建成的,在海边与大山之间形成的这个长条形小镇,住户的窗前几乎都挂着花篮,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墙壁的围栏上爬满绿色植物,海湾系着不少白色的游艇。古老的教堂、斑驳的墙壁、石雕的门楣、精美的人物石像和花石雕窗……生活的安详和安逸,让游客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一样的古老,一样的古城,却与我国明清时代的古城风貌迥然两样。一种是砖木为主,一种是石头石块为主。这里的古城镇竟保存得如此完美,是无意还是有心?没有大拆大迁?没有遭遇炮火洗劫?没有人为地折腾?W君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既是对先人的尊敬,也是小镇人的幸运,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贡献。

  巴尔干半岛的古城镇,不仅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文化遗产的承载者。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可以感受到年轮的沉淀、历史的厚重、岁月的静好。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都是智慧与艺术的结晶,都在诉说着昨日的辉煌。在这儿旅行,不仅能触摸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还会产生穿越古老时光的惬意,更能享受叩击心灵的旅行体验。

标签:巴尔干;铁托;塞尔维亚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