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我与《多宝塔碑》的不解之缘
2024-11-26 09: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晶  
1
听新闻

  铺一张纸,蘸几滴墨,书写一段似水流年,寻觅浓浓的墨香、淡淡的墨韵,这是我心底那灯火万家的书香之处。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接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时,我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书法知之甚少。然而,正是这次不经意的邂逅,让我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是个书法爱好者,经常在家中挥毫泼墨。他总是或坐或站在桌前,一手拿着毛笔,气势十足。我在隔壁房间写作业,每次听到笔和纸“沙沙”的摩擦声,就知道父亲又开始练字了,总会被吸引出来驻足观看。那天,父亲给我展示了《多宝塔碑》的字帖,苍劲有力的笔画、严谨工整的结构,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好奇地问父亲:“这是什么字?怎么这么好看?”

  父亲笑着告诉我:“这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是书法中的瑰宝。”那时,我能见到的只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字帖,那一年我二年级。从那以后,我对《多宝塔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父亲练字时,我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认真地看、仔细地听。有时,我还会拿起毛笔,学着父亲的样子,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一个个字。虽然写得不好,但那种与笔墨共舞的感觉让我乐此不疲。记得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家,偷偷拿出他的毛笔和宣纸,开始模仿《多宝塔碑》上的字。我小心翼翼地写着,生怕写坏了被父亲发现。然而,就在我写得入迷时,父亲突然回来了。他看着我满手的墨水和那张被我涂得乱七八糟的宣纸,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对我说:“看来你对《多宝塔碑》真的很感兴趣啊!来,爸爸教你怎么写。”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多宝塔碑》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临摹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感觉学起来有些吃力,写得总是跟原帖和爸爸写的差得很远,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就在这时,我所在的建国路小学请来了市里著名的书法家周庚如老师,为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开设书法课。报名的同学将在每个周三的兴趣班上跟周老师学书法。我回家后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他很高兴地说:“周庚如老师是书法大家,爸爸只是你的启蒙老师,跟着名家学习肯定提升得更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让我第二天赶紧跟老师报名。学习中,周庚如老师首先带我们走近唐朝两位著名的楷书大家颜真卿和柳公权,讲述了他们在唐朝不同时期的成就。颜真卿是唐玄宗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他的书法作品被称为“颜体”,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特点;柳公权则是唐德宗时期的书法家和诗人,以楷书见长,他的书法作品以刚劲有力、秀丽俊逸著称,被誉为“柳体”,他的代表作包括《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接下来的几节课,老师从基本的笔画开始讲起,上课时主要以听为主,练习的时间很少。当时的我更喜欢《多宝塔碑》,每次回到家都会把周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反复练习几遍,就这样练了一学期的笔画。

  放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每一笔每一划都已掌握得炉火纯青,完全可以开始写完整的字了!于是窃喜,准备好好地展示一番。看着桌上摆好的龙门阵——笔墨纸没有砚,当时墨是倒在小碟子里的,还是那支笔,还是那盘墨,唯一不同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端端正正地靠在书架上,像对我挑衅似的,突然感受到有一股寒气吹在了我的脸上。

  提笔,勾墨,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下面就该落笔了。笔尖犹如一位舞蹈家,在宣纸上肆意舞动。不一会儿,一行浓浓的墨色跃然纸上,但没有一点力透纸背、刚劲有力的气势,只是像小蛇在纸上乱扭,与这充满书香气息的字帖格格不入。于是,我把纸揉成一团,气恼地扔进垃圾桶里,就这样,一张接一张……

  抬头之际,天色已是黄昏,身边的垃圾桶已经快堆满了。我看向窗外,一枝红梅映入我的眼帘,它轻轻晃动着树枝,仿佛要掉下来似的。我不禁为它担忧起来,又想起自己的字还是乱七八糟的不成体统,心中不免一阵悲凉。也不禁冒出一个念头:这毛笔字既然这么难写,不如趁早放弃吧。然而,沮丧了一会儿后,又觉得放弃意味着之前的付出将付诸东流,放弃意味着失败,放弃意味着自己将一无是处……我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笔,然后提笔、落墨……那段时间,每当做完作业就急匆匆地摆好笔墨,开始认真地练起字来,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渐渐地,我的字开始有了模样,父亲见了也颇为赞赏,我听见他和朋友夸口说自家女儿写字很有灵性,得好好培养!这让年幼的我开心不已,也更加努力地研习书法,就怕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转眼间,我已步入不惑之年。记忆,如同落叶,因风入土;记忆又如尘土,随风飘去,但那段与《多宝塔碑》相伴的童年时光,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都会心生感慨:是《多宝塔碑》让我爱上了书法,而书法又让我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标签:宝塔;父亲;书法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