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桩“炸炒米案”,虽是旧闻,但此涉毒案情节颇具戏剧性——上世纪80年代初,境外一毒贩A潜入内地S城,他在市区路口广告栏广贴“牛皮癣”——用暗含密语的“寻人启事”,以接洽匿迹的毒贩B随时接货。为制造动静引发关注,毒贩A盯上“爆米花”行当。他寻见一摆摊的驼背老汉生意清淡,便故意在他摊旁的墙上刷贴小广告,借此与老汉搭讪,道:他那正处叛逆期的儿子突然逃学,离家出走前偷了后妈的钱,留下纸条称,来此城市寻找打工的生母。为此,才来此城遍处寻觅。善良的驼背老汉闻之动容,认同“炸炒米”开锅起爆产生的轰响,对孩子们的确很有召唤力,称“炸爆米花的,走到哪响到哪”,并表示愿意帮忙,只是……听话听音,不等那老汉把“只是”后的话说出,毒贩A遂拍胸脯打保票,愿跟随腿脚不便的他老人家,不但负责每天用车推运炸炒米机,还代为吆喝揽生意。甚至立下铮铮誓言:倘若找不到自己的儿子,就给老汉当干儿子。自当毒贩A有了炸炒米的掩护身份,开始走街串巷。这天来到城郊结合部一路口树下摆摊,毒贩A手摇爆米花机把柄操作,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料滚炉在旺火中因延时超压,开锅引发了訇然爆炸声。
路口前方有座小二楼,临街窗口探出一张脸,此人正是毒贩B。他寻声将楼下放炮的毒贩A看清楚后,随即赶紧晾出一条绿毯以示“安全”。与此同时,毒贩A也瞥见毒贩B和绿毯,起身对驼背老汉谎称肚痛去如厕,一溜烟小跑带再绕圈,进行反跟踪 线路侦察后,方敲门对上暗号进入那小二楼。两人见面也不多废话,约定下次信息传递暗语。三天后,毒贩A背着驼背老汉独自故地重至,暗号照旧——通过炸炒米制作轰响,等瞧清毒贩B推窗晒出绿毯,这才以不同的吆喝声传递信息,比如,吼“炸蚕豆、山芋干喽”是说“送货人进入该市”,吼“炸炒米、炸黄豆喽”是说“在约定的地点交割”,吼“捂耳朵听响喽”是说“防止送货人有诈”,等等。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毒贩A哪里知道,他刚一入境即被锁定,只等他通知下线到接头地点交易时,缉毒警察神兵天降,将之一网打尽。——对于缉毒机关的“欲擒故纵”布阵行动,那炸炒米驼背老汉尚不知情。他对热忱卖力推车、四下吆喝的毒贩A不辞而别,暗忖其已寻到儿子幸福返乡,故而时常为之沾沾自喜!哈哈,毒贩自恃聪明绝顶,怎敌缉毒警察的神机妙算?插图 | 周年特约编辑姚征涛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