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南古镇(2)|锦溪:“博物馆之乡”美名传
2024-06-16 20:2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喜根  
1
听新闻


锦溪:“博物馆之乡”美名传

□ 王喜根

 

  锦溪,位于江苏昆山市西南隅。镇上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得名锦溪。古镇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00多年。1992年10月,锦溪恢复古名。锦溪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然而,锦溪博物馆群比锦溪镇名气更响,在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最多时拥有15家民间博物馆,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令游客流连忘返,“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因此美名远扬。

  锦溪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古镇现存26座古桥,大都为明清建筑物,桥上碑记、挂联等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自明朝以来,锦溪古镇以窑业生产而著称,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目前全镇尚存各式古窑13座,为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1995年,锦溪镇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进行保护性修葺,又将大东砖瓦厂古砖瓦陈列馆移至文昌阁附近的“漱霞楼”中,易名“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后几经搬迁扩大完善,成为锦溪镇宝。从新石器时期的红烧土、秦始皇行宫砖饰物、汉代城砖龙纹瓦当、三国铜雀台瓦当、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宋代凿榫井砖,到明清、民国的青砖,乃至五星红砖,琳琅满目、异彩纷呈,馆内每块砖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每片瓦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如同翻阅一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金砖,作为地砖铺在北京故宫的大殿里,质地精良、纹饰美观,历经数百年仍光亮如新。无论是青灰土砖装饰,还是江南古民居上精美绝伦的门楼砖,或是昔日金碧辉煌历代帝王宫殿上的古建筑残骸,连同铺垫于皇宫宝殿之内的金砖,每一件古砖瓦都是艺术的瑰宝,每一件展品都闪烁着智慧的光彩,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砖瓦博物馆”让锦溪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少女,逐渐向世人揭开她美丽的面纱。2002年,锦溪镇邀请全国专家,就古镇的旅游开发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专家建议,周庄、同里已是声名显赫,锦溪虽然历史比它们悠久,但要想再打“水乡牌”已经落后一步,所以要追求错位发展,打“博物馆”牌。

  锦溪镇党委和政府纳谏如流,将兴镇之路定位在“文化旅游”上,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品牌。但是要打好这张牌,仅有一家博物馆显然不够,单靠锦溪镇的文物资源也不行,于是锦溪大张旗鼓地面向全国征集文物。那些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古董、字画、紫砂、奇石、根雕,有的与锦溪根脉相连,有的则与锦溪没多大关系,当它们被搬到锦溪闲置的老宅旧院里,便与小镇的古韵相得益彰。

  “文物招商”,不仅没有对古镇形成破坏,反倒增添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外地在锦溪落户的民间博物馆最多时达15家,锦溪因此走出了一条古镇发展的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伴随着桂花的暗香,在好友袁福荣的陪同下,我走进园林式建筑“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馆内丝弦声声,一张八仙桌就是一个舞台,一个人扮演剧中的多个角色,时而表,时而唱,时而说,时而演,配以和调,丝弦、扬琴伴奏,全部采用地方语言,乡土气息浓厚。在这里我见到了老朋友、锦溪镇文体站原站长黄楚林先生,当年就是他给我扫的“宣卷盲”。

  宣卷是苏南地区相当古老的地方戏曲奇葩,它起源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直到20世纪60年代,苏南地区的丝弦宣卷艺术表演还是相当盛行。宣卷表演为唱曲和说表融为一体,以唱为主,说表为辅,所用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笙等丝弦乐器,故称丝弦宣卷。

  创建“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是黄楚林的一个梦,多年前我专程到锦溪镇文体站拜访黄先生,他对宣卷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充满了激情。从保险柜里,他取出了多年来殚精竭虑收集的锦溪宣卷剧本。这些剧本时代较早、历史较长,不少还是手抄本,如《百寿图宝卷》《大香山宝卷》《龙皇宝卷》《蝴蝶杯宝卷》《孟姜女宝卷》《洛阳桥宝卷》等,都是黄先生从民间艺人手中一本一本收来的。“我要创建中国第一座宣卷艺术馆!”黄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黄楚林好梦成真,“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于2012年10月正式开馆,成为“民间博物馆之乡”的新名片。2010年锦溪成功申报苏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卷之乡),2014年“锦溪宣卷”作为“吴地宝卷”之一联合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王丽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标签:古镇;锦溪镇;博物馆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