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从乞儿到丹青妙手——油画家周小愚印象(上)
2024-05-09 10: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2007年2月的一天,法国巴黎东风和煦,春意融融,在国际艺术城宽敞明亮的展厅里观者如流,一位来自中国湖南毛泽东主席故乡的油画家周小愚先生在这里举办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油画展,二十多幅展品以淡雅的色调、多样的风格、独特的技法深深吸引了观众。画家年逾花甲,中等身材,气度儒雅,向各位嘉宾微笑致意。画展达半个月之久,留言簿上很多题词耐人寻味,法国艺术家克里斯用法语写道:“祝贺这个展览充满的精美、细致、绝对精彩!我希望能参观下一次的展览。”克劳德写道:“真诚的祝贺,为了这美好的艺术工作!”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家亚菲表达这样的心愿:“多想拥有一幅啊!——或者两幅!或者更多,三幅!”新华社巴黎分社记者郑延春题词:“太美太好!”这次展览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中国文联委派,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主席布鲁诺先生的邀请而举办的。由于这次个展的圆满成功,还应邀到英国苏格兰珀斯艺术博物馆再次展出。周小愚现为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终身荣誉院长、教授,是湖南油画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确,他的成就是卓越的,而走过的人生之路又是极为坎坷的,谁会想到这位丹青妙手原是一个地道的乞儿呢?是一个真正的“三毛艺术家”呢?

  周小愚最初的名字叫李志纯,1944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祖籍湘潭,父亲叫李庚秋,母亲彭氏,农村妇女。少年时家境清寒,在他六岁多的时候,父亲病故在南京,母亲很坚强,二十多岁寡居,带着两男两女四个孩子煎熬度日。李志纯眉清目秀,聪颖机灵,六岁入小学,勤奋异常,各科成绩优异,尤其爱写字、画画,墙壁上、衣袖上都有他的涂鸦之作,而慈祥的母亲总投来嘉许的目光。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母亲一无所长,无以为生,不得不将一个女儿送人,带着一个小儿子改嫁,继父家无法接收另外两个孩子,父亲一族又无亲友可以关照,于是他们只能以乞讨为生,当时李志纯9岁,妹妹7岁。兄妹俩沿途乞讨,李志纯大一点,远远望着,招呼妹妹怕被狗咬,妹妹小一些,人家吃饭时站在门口默不做声,好心人还是不少,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能给半碗饭吃就是不小的收获了。白天行乞,晚上躲在别人家的柴棚屋檐之下过夜,夏天蚊虫叮咬,手脚到处都是红疱。到冬天最难熬,还是穿着单衣单裤,无鞋可穿,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行走,遇到别人家门口的一堆草灰,狂喜不已,兄妹俩跑上去可踩在灰里取暖。虽是行乞,但还是记住妈妈的教诲:“讨米不丑,偷人家的东西才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是别人给的东西不要,穷要穷得有志气。”妈妈的教导是他们终生为人的准则。妈妈的家境也不好,不敢去,有时去也不敢直接到她家,远远的躲在塘边、山角,看到阿姨、叔叔经过,乞求帮忙叫妈妈出来见面,很久妈妈才出来,往往系着一个兜兜,包着烤熟的红薯、芋头之类给他们充饥。后来妹妹先得到一户善良人家的收养。哥哥送妹妹去,正是腊月,寒风凛冽,把妹妹吹倒在深水田里,半身湿透,幸亏有哥哥把她扯了起来,如果不是哥哥去送,有可能被活活冻死。

  《旗号·镰刀·斧头》,油画,周小愚作

  终于迎来了生活中第一缕阳光,在李志纯快12岁的时候,被同乡一位周姓人家收养了。养父叫周雨金,养母姓刘。养父没有子嗣,开一个小小的豆腐作坊,尚能勉强为生。李志纯改名为周若愚,养父善良,对他给予了温暖的父爱。养母有些狭隘,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看着不顺眼,整天和养父闹矛盾,而周若愚装着不知,不停地帮家里做事,实际上等于周家请了一个能干的童工。周若愚明白:做童工总比行乞好得多,这个机会太令他珍惜了。到周家后,周若愚想读书,但不敢明说,见到书总是爱不释手,养父于是送他上学。周若愚到了学校,狂喜的心情难以言说,他借书补学所缺的课程,有问题总是缠着老师不放。小学读了四年,直接上初二,进入初二第二期,他的成绩赶上来了,各科都是名列前茅。他的作业总在学校做完,回家帮养父做事,养母的脸色总不好,但还是细心服侍,想以最大的努力来获得养母的认可,缓和紧张的家庭气氛。他每天先要挑两盆臭豆腐去菜场卖完才能去读书,天未亮就要起床,放学要沿途收取潲水回去喂猪。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吃之一,具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点,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类型,长沙和绍兴的臭豆腐相当闻名。臭豆腐好吃,用传统的方法制作不容易。制臭豆腐先要做成坯子,浸泡在用雪水、香菇、冬笋、豆豉等熬制的汁液里,冬天要用手从冰水里一块块的捞上来,周若愚一边捞一边流泪,但不能哭出声,以免被熟睡的养父养母听见。周家隔壁有一座红月亮电影院,花花绿绿的广告画强烈地吸引了周若愚,在这里,认识了他以后的美术老师郑书飞,郑老师是当时难得的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他的影响下,周若愚痴迷画画。他爱好书法和绘画,班上的墙报和黑板报总是归他承包。因为他的画画得好,在美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校为他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品刊在学校的宣传栏,老师、校长和全校同学都看了,校长鼓励说:“你的画不错,继续努力!”

  解放初期,人才奇缺,到初三快毕业时,湘潭市搞一个“能者为师”的活动,从初三毕业班中选拔优秀学生当教师,周若愚被选上。通过短期的师范培训,周若愚正式分配到湘潭市的红旗中学当教师,不到一年调入湘潭市的五爱中学教书,数学、美术他都教过,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这时他想到要改个名字,“若愚”出于“大智若愚”这个成语,苏轼在《贺欧阳修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固然很好,但“若愚”是假装糊涂,自己是心清如水的人,怎么能假装呢?于是把“若愚”改为小愚。周小愚授课非常认真,讲得深入浅出,与学生打成一片,许多学生年龄比他大,节假日有时还带着学生去游玩。他保存了这一时期的部分教案,笔者仔细翻阅了,书写近乎是硬笔书法,细读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在工作期间,周小愚勤奋工作,发奋读书,潜心画画。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熄得最晚,校长总是来敲门:“小愚老师,十二点了!”

  初中还未毕业就教初中,工作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他越工作越觉得自己知识贫乏,于是千方百计想继续深造。1962年湖南文艺干校招生,湘潭电影公司急需绘画人才,周小愚小有名气,表现又好,被保送到湖南省文艺干校深造。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画画,方向主要为水彩,在写意方面也下了甚深的工夫,开始接触油画。周小愚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震惊。有一天下了大雪,雪景奇美,他在雪地写生,因为站立时间过长,提脚时发现脚不能挪动了,原来鞋子与地面连在一起结成了冰。两年之后毕业,1964年分配到浏阳县人民电影院,担任宣传工作,当时组织上对他说:“你到浏阳锻炼一年,之后回地区工作。”想不到进入“特殊时期”,人事关系冻结,周小愚在浏阳县一干近四十年。在县电影院工作主要画宣传画,介绍影片内容,对一部电影高度概括画出精彩的宣传画,难度是很大的,既要简约精准,又要含蓄清新,有很大的吸引力。每月要画两张3×4m的电影宣传画,而周小愚异常勤奋,有时画6至8张,又快又好,深得省、地区电影界领导的一致好评。

  《西域茧香》,油画,周小愚作

  特殊时期周小愚经受了暴风骤雨的洗礼,但他终于熬过来了,经受考验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孟子所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描写,但无论生活的考验多么严峻,周小愚殉道艺术的意志坚如磐石,无论何时,他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在艰难岁月里,有时以沙滩作纸,芦杆为画笔,坚持写生和创作。“特殊时期”结束,他回到浏阳县电影院工作,画电影宣传画,画幻灯片。当时湖南省电影发行公司和湘潭地区电影公司联合举办了“湖南电影宣传工作现场会”,浏阳重点表彰周小愚所取得的成就,他作了现场表演:一张宽两米、长三米的宣传画,用一个多小时创作完成,高度概括了电影剧本的主要内容。别人画这种画大多要做白底、打轮廓,要反复设计才能动笔,而周小愚省掉这些程序,直接用颜料作画,准确生动,神采焕然。1981年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竞赛,他以《少奇同志,人民怀念你》为题获优秀奖。这时,他想,宣传画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向另一个画种进军——油画!

  《老巷的述说》,油画,周小愚作

  其实周小愚对油画早有接触,他的主业是水粉,副业是油画,主要靠自学。他在浏阳县电影院工作17年,其中不少时间被抽调到县里宣传部门搞中心工作,如学习毛著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等活动,画水彩、画写意,有时也画油画,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秋收暴动前夕》(240㎝×200㎝),作于1987年,现陈列展览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大型历史油画《谭嗣同献身》(140㎝×130㎝)作于1985年。历史题材油画《主席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160㎝×150㎝)作于2007年,现陈列收藏于湘潭大学校史馆。这类题材的油画创作,画幅巨大,场景壮阔,造型准确,立意高远,体现强烈的时代感。他作画的造型能力甚强,这得力于早年素描、水彩、水粉等画的基本功训练。他的书法功力也不错,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优长,那就是“钢板艺术”。我看到他保存下来的一些钢板艺术品,惊叹不已。笔者早年担任公社文化站站长多年,也算是当地刻钢板的专家,但读到周小愚的钢板作品,尤其是钢板画,至为心折。周小愚刻的钢板作品是平生所见的妙品,用笔细如发丝,而勾画了了,钢板上作画难度甚高,而观其所作,造型简练,生动传神,重不伤纸,薄而清晰,这种工夫对他后来的油画造型也有帮助,周小愚做什么事都认真细致的态度令人钦服。

  《老牛车与小女孩》,油画,周小愚作

  周小愚真正涉足油画是在浏阳县搞宣传工作的期间,主要是临摹与写生,临摹的对象多为苏派油画作品。后来一个机遇对他的创作起了推进作用,浏阳是红色文化的重镇,他在文家市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来浏阳深入生活的画家,如全山石、高虹、高泉等先生。周小愚拜他们为师,他们嘉勉周小愚的刻苦精神,欣赏他的才华,鼓励他在油画领域努力拓展。这些先生其实也是从素描、水彩、水粉入手逐步走向油画领域的,他们多是一些留苏学生,继承的是苏式院派油画的风格,强调造型的严谨,注重笔触效果,较重环境色,构思强调主题的鲜明性,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些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他从事油画创作予以极大的鼓舞,对其独特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为沈鹏、范曾、林凡、张海、言恭达、周俊杰等先生研究专家)

标签:油画;小愚;湘潭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