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四十)
2024-03-03 20:2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百年巨匠高二适(四十)

□ 曹洋

  七、旷世风谊:与章士钊交游⑦

  (二)爱其深

  高二适的人生发展史几乎是由与章士钊交往所构成,基本上高二适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有章士钊的背影。章士钊勉其志,嘉其骨,荐其才,情深意切。1943年夏,章士钊游泸州,胜山佳水,清梦浩歌,却念念不忘高二适,赋诗《寄高二适一首》:

  别泪遥添锦水波,此情今古不相讹。几回孤鹤萦清梦,一漾重江发浩歌。

  午睡乍醒疑自失,秋阳不退待如何。明朝更蜡云峰屐,却愿浮云蔽日多。

  章士钊多情,但不滥情,他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他与高二适的旷世情缘——“此情今古不相讹”。章士钊一生在多个领域纵横捭阖,独对传统文化不舍其缘。高二适却舍其余,唯专诗词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一生可谓四肢不勤,一心只读圣贤书,且又耿介狂狷,故生活能力极差。他之所以没有沦落到王令、陈师道的悲剧境地,是因为内有贤妻朱凤子的料理,外有章士钊的倾力相助。

  1950年高二适失业,全家近十口人,温饱成了大问题。不谙农事的朱凤子竟租地种植,以渡难关。这年4月,由于食不饱力不足,高夫子在致苏渊雷诗札最后说:“无力再写,即此搁笔。”可见高家的困难。在苏渊雷等旧友的帮助下,8月,高二适为生计只身来到上海,任私立南京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分校语文教员,但不知何故(笔者推断,高夫子的方言口音过重,学生不易听懂是主因),次年春第二学期后,学校不准备再继续留用高二适。

  当然,章士钊知道了此事。1951年3月,章士钊由香港返京,特途经上海,在茅家酒店召集上海文化人聚会,高二适受邀。活动当天到场共38人,其中有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思浩、高二适老乡上海文管会的冒广生及老朋友上海市图书馆的潘伯鹰、上海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苏渊雷等。章士钊此行的目的除了会会老朋友,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高二适解决工作问题。

  陈诵洛在致汪辟疆函中较详细地讲述了此事:

  ……

  四、茅店公宴孤桐,到三十八人。

  ……

  十三、二适原任教已成问题,此次长沙公来,特以二适事亲向渊雷致感谢之忱。此后二适出路,仍由长沙托苏设计,俟有眉目,再由章加以促成。

  8月,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成立。在章士钊主导,苏渊雷操办下,高二适的工作得以解决。10月,高夫子得以受聘为华东交专语文教师。可能还是语言问题,两个月后,调任校文书及图书管理员。虽走下讲台,但能进图书馆,与书为伴,且有一份薪水,不亦乐乎。重要的是在上海能与重庆旧友诸如苏渊雷、沈尹默、潘伯鹰、李拔可等相聚,述情、怀旧,欣悦的还是谈诗、论文、说艺。正因为章士钊的助力,上海三年的时光,高夫子总体是欢愉的,让他得以继续他的书斋生活、诗性生活,同时也是他筹划书法事业的预备期。

  1952年,高二适老乡郑肇经教授在上海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郑肇经赏识高二适的古文功底,1953年10月下旬,高夫子随郑肇经由沪返宁,任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职员,协助郑肇经编写《中国水利史》。为研究需要,高二适购买了《水经注》研读,他题跋说:

  二适得于沪渎,时将返宁,拟从事水利为研求,实学之初基也。

  此次研读《水经注》不经意为他日后神交画家陆俨少埋下伏笔,为晚年高夫子人生意外收获之一。1958年3月,高二适因病从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退职。1951年7月29日,以“敬老崇文”为宗旨,为团结、惠顾老旧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国家成立中央人民政务院文史馆研究机构,章士钊任副馆长。1953年3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成立。1959年10月23日,章士钊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接任馆长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困顿的高二适,他着手举荐高二适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1年8月25日,高夫子有诗酬谢:

  辛丑七月十五日,得章行严京国书,称有提名事,怀思恳叙,伫候继声,先成此诗奉谢。

  忽捧新辞带剑霜,浮槎声影到池潢。孤云自作奇峰势,秋稼人传百谷旺。

  都下倘容为食计,尊前只待报恩忙。碎琴不数麟台客,荴露终看笔辩强。


高二适《水经注》题跋

标签:旷世;章士钊;夫子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