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摄政”与“托孤之臣”“顾命大臣”(四)
2023-12-28 18:2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四.“顾命”大臣:政权交接时做好平稳过渡的摄政者

  “顾命”一词出自《尚书》,我们从中可见“顾命”大臣的原始摄政角色。

  《尚书》又称“书经”“书”,儒家“六经”之一,是反映上古历史、记载君上言行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上古之书”。《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亦有将前两者合并为“虞夏书”而分为三大部分者。

  由于是由最早的史官一代一代记载传承下来,加之流传过程中难免有讹误,又加之在秦王朝“书同文”前,诸侯国存在文字书写型体复杂多样现象,致使对《尚书》的阅读和理解一直令读书人感到头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进学解》中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之叹,其中的“周诰”就是指《尚书•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殷盘”则是指《尚书•商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韩愈以“诰”“盘”为例,说明《尚书》是如何的文句艰涩,难读难懂。好在《尚书》不是“天书”,春秋末期至秦汉,人们对《尚书》的诠释、传授、引用现象即已普遍存在。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载,《尚书》由孔子编纂,内容跨度是上至尧舜、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所以《尚书》首篇为《尧典》,末篇为《秦誓》,时间跨度逾千年。当时《尚书》“凡百篇”,遭秦王朝“燔书禁学”之厄后,幸得秦博士、大儒伏生“独壁藏之”,但等到汉兴时,伏生只求得二十九篇。伏生在齐鲁间教授弟子,传播书经,到了汉宣帝时,伏生的弟子中,已经出现大夏侯氏、小夏侯氏及欧阳三家治尚书学较突出,被“立于学宫”,因为是以汉隶书写,故称之为“今文尚书”。

  又,早在汉武帝末年,鲁共(一作“恭”)王刘余曾破坏孔子住宅,“欲以广其宫”,谁知在墙壁中“得《古文尚书》及《礼记》《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犹如当今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一样,是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当时还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当鲁共王走进孔子住宅想继续搞破坏时,“闻鼓琴瑟钟磬之音”,听到孔子住宅中传出器乐弦歌之声,致使他十分惧怕,“乃止不坏”,停止了破坏行动。这次从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书籍,后来由孔子后裔孔安国“悉得其书”,仅《尚书》而言,除了考证有与伏生传授相同的二十九篇,还多了十六篇。人们将从孔子墙壁中发现、由孔安国传授的这一脉称为“古文尚书”。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参考采纳了《尚书》中的许多内容。《史记•周本纪》中有:“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这些内容就采自《尚书·周书•顾命》篇。

  关于“顾命”的解释,《史记》“集解”引汉郑玄曰:“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认为是周成王临终前回顾过往而发出的命令。周秉钧《尚书易解》引黄生《义府》卷上曰:“《书》以《顾命》名,顾,眷顾也。命大臣辅嗣主,郑重而眷顾之也。郑氏以为临死回顾而发命,陋甚”。应该说,郑玄的解释有误,而黄生的解释符合“顾命”旨归。

  周成王二十八年(公元前1021年)四月二日,“王不怿”,成王龙体不舒服,生重病了。在内侍帮助下,盥洗洮发后,给成王穿戴上王者冠服,让成王凭着玉几,向几位重臣说话,作最后的嘱咐。当时被召集在身边的大臣有:太保姬奭,还有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八大臣”,另还有“百尹御事”,“百尹”即百官之长,“御事”即治事之官,他们也旁列。成王“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因为来不及召见嗣子即接班人交代后事,所以就先跟身边的心腹大臣交待,让他们转告嗣子并帮助他完成登基接班相关事宜。

  在成王向“顾命”八大臣等人的临终话语中有:“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这里的“元子钊”即指将来接班的太子姬钊。既受命,百官还,“出缀衣于庭”,大臣们将成王上朝穿的龙兖冕服又放回到朝廷中来,供群臣瞻拜。没过几天,成王驾崩了。

  周成王去世后,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姬钊即位时,与周公姬旦同辈的召公、毕公受侄儿周成王的委托,为这位孙子辈的姬钊即康王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当时朝中公卿大夫,犹多文王、武王时的旧臣,对新国王的“册命”登基之礼是“质而重,文而不失其情”,人人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去完成。

  “八大臣”们为完成成王“顾命”遗愿,认真做好政权交接时的平稳过渡,而如何成功举行登基仪式是重要一环。太保姬奭是登基大典的总指挥,他命仲桓、南宫毛二位大臣各手执干戈,率领一百名虎贲将士,跟随齐侯吕伋来到都城的南门外,迎接太子姬钊即康王从外地回到都城,准备在太庙举行登基大典。同时要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康王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太保姬奭命史官考虑登基仪式及流程,然后派人专门为姬钊准备登基要穿的礼服如“缀衣”龙兖等;有人专门负责在太庙的东西台阶上陈列大辂、缀辂、先络、次络等周天子要乘的舆辇上的不同装饰用途,因为根据《周礼》,当时根据质地,周天子乘的车有五种,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有人专门准备各种响鼓及仪式表演用的戈、弓、矢、舞衣等。

  太保姬奭又重点指挥布置登基大典的会场,诸如东西南北的座位朝向和排序,几案上的篾席丰席筍席厎(dǐ)席等不同种类的席子铺放,以及黼(fǔ)纯缀纯画纯玄纷纯等丝织品、大玉夷玉华玉雕玉越玉和文贝、漆器类的陈设摆放,尤其是伏羲氏所得的“河图”即地图,都要一一依礼依等级、功能、方位给配置摆放好,不能出任何差错。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选择吉时良辰,由头戴弁冕、手执矛、戈、钺、锐、戣、瞿各种冷兵器的侍卫分别立于太庙的不同出入口,进行安全保卫,迎接新王即康王姬钊登阶升陛,进入太庙大殿内。这时的康王装扮是“麻冕黼裳”,但必须“由宾阶跻”,即由“宾”的台阶拾级而上,因为此时的太保姬奭正受成王之托,处于“摄政”的主位,所以姬钊还没有正式宣布加冕成王,在摄政的太保姬奭面前,仍然处于“宾”的位置。

  太保姬奭“摄成王”,代替已经去世的成王来主持册命,给新国王姬钊完成加冕登基仪式,而此时贴身协助太保姬奭的,就是太史与太宗即宗伯年长者“大宗伯”。因为太史要宣读册书,大宗伯要以族中年长者身份予以见证,并且,他们穿的服装都是“麻冕彤裳”。但在是从“宾阶”还是“阼阶”登级问题上,只有太保与太宗享受“由阼阶跻”、即从东面登台阶的礼遇,因为都是血缘关系一脉的姓姬,而太史仍然是从“宾阶”进。他们三人的分工是:太保手捧“介圭”即一尺二寸的玉介圭,太宗即大宗伯手捧四寸见方的玉瑁酒杯当场献给康王姬钊,因为玉介圭与玉瑁都是天子的瑞信吉祥物,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太史则是“秉书”即手执写有“顾命”的册子,迎接新王并宣读册书,以册书来任命姬钊。

  太史宣读的册书内容,仍然是以已经去世了的成王口吻来对康王训诰,并且,成王是“凭玉几”来“命汝嗣训”。训辞中有,希望康王能够继承发扬文王、武王开创的优良传统,“临君周邦”即为君而治理周邦,遵守大法,协和天下,以宣扬光大文王和武王的明训。

  康王姬钊在听了由太史宣读的训诰后,要磕头行拜礼答谢,并且还要谦虚地回答:“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这里的“乱”是“治”的意思,即“和治四方”之意。康王谦虚地称自己是微末小子,我能够和治四方以敬忌天威乎?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愿意接过文王、武王及成王传下来的大旗,把社稷治理好。

  在取得册命任职资格后,接着,康王又从太保、太宗手里分别接过玉介玉瑁,并且是前进三次,祭酒三次,奠酒三次,并且还听从太宗的话,自饮了一杯。太保又带头向此时已经正式成为周王的姬钊行拜谢礼。

  册命加冕礼成,太保摄主事的使命亦已完成,他从庙堂里徹出,又带领众大臣和诸侯头领们“出庙门,俟”,到庙门口等待康王走出来。下一步,就是太保等众人到朝堂去听刚刚登基即位的康王去训话了。

  周代礼制规定,天子宫殿有五门,其外为皋门,次为库门,次为雉门,内为应门,最内为路门。当康王到达应门之内时,太保姬奭已经率西方的诸侯在应门的左边恭候康王了,毕公这时也已率东方的诸侯在应门的右边恭候了。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王之诰》即《康诰》,周王朝的胤祚正在延伸。

  王国维《周书顾命考》指出:《尚书•周书•顾命》一篇,记成王没、康王即位之事。其时当武王克殷、周公致太平之后,周室极盛之时;其事为天子登遐,嗣王继体之大事;其君则以圣继圣,其公卿犹多文、武之旧臣;其册命之礼质而重,文而不失其情。史官记之为《顾命》一篇。古《礼经》既佚,后世得考周室一代之大典者,惟此篇而已。

  由于周康王姬钊能够遵循祖训,行文王、武王之道,所以在成、康之际,周王朝是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民不犯法,国家刑法“无所置”,派不上用场的现象持续了4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盛世应是出现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时代”。(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3年12月28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顾命;大臣;摄政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