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代杖 吟啸徐行
——细读彭连熙人物画
2023-12-19 20:4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何延喆  
1
听新闻


以笔代杖 吟啸徐行

——细读彭连熙人物画

  彭连熙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湖社画会理事,中国红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1947年生于河北省迁安市,久居天津。曾得到中国书坛、画坛耆宿吴玉如先生、孙奇峰先生亲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对绘画理论的研究,精于书画鉴赏。其青年时代博览群书,遍游天下,深入生活,写生创作。江南的秀山丽水、温婉清丽的江南女子均被其纳入创作题材,《江南三月》《江南五月》《江南七月》等作品在全国美展中深受好评并多次获奖。其擅于将写生与传统结合,柔中见刚、画蕴诗情,气韵生动、雅俗共赏,典雅沉静、繁盛充盈,形成了颇有艺术魅力的个人风格。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诸多海内外展览中获奖。出版有《彭连熙画集》《彭连熙红楼梦群芳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彭连熙》《彩绘本红楼梦》《彩绘本牡丹亭》《彩绘本西园记》等三十多部美术专著。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展馆收藏。


秧萝


 爱莲图

  连熙老友虽已年逾古稀,但创作热情依旧如火如炽。他人老而笔不辍,总是有新作不时问世,已经出版发行了三十多部专业美术出版物,如果没有对艺术的高度热情,是很难继续坚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

  连熙的作品,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大体上,他的作品可按四种类型区分:一是主题性的写实绘画;二是仕女、高士类的历史人物画;三是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连环画;四是以摹古来考校自身功力的经典作品摹本。

  从他几十年的绘画探索中,可以窥见其追求传统绘画艺术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对艺术不入俗流的坚守,以笔代杖继续在他坚守的道路上行进。


红楼金钗·宝琴立雪


宋词画意

泠然古调 画蕴诗魂

  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珍贵的宝藏,优秀的中国画必蕴诗魂,并体现于笔墨之中。如能以诗入画境,则增益清远,启发神思,风云万里。诗可以兴,可以群。画亦如此,以美意祥和的意境入画,不但使观众得到视觉享受,而且予人以诸多启示。在创作上,连熙充满了自信和热情,立足当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借鉴相邻艺术,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持之以恒。

  连熙的成功得益于早年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洞悉传统绘画的精髓,练就高超娴熟的连环画造型能力。只有功力、胆魄与变通的智慧齐备,才能得心应手,落笔如神……数十年的笔墨修炼,使其作品取得去芜存菁的卓越成果。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衣钵,将布局经营、人物刻画和与之相适应的笔墨形式融贯一体,以空灵的水墨、洒脱自如的线条、传神的形象呈现出笔墨的精微,情高而格逸。

  在人物画坛,很多人能工笔却不会写意,更多的人会写意又画不好工笔。但是连熙却用工笔的功底,以兼工代写之笔,在雄浑苍润富于变化的笔墨之中,包含着精妙洒脱的线条,他笔下的高士雄健飘逸、意气酣畅,美人端丽脱俗、栩栩如生。连熙水墨写意作品常用兼工带写,略为工整的造型见出人物写实功力,不论是仕女还是高士,对观众不仅是吸引,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洒脱抒情的景物多以舞动如飞之笔墨轻松写就,裙袂吴带当风,静中见动,又在动中伫神。

  连熙常以古诗词意作画,求其意境,与吴昌硕先生“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相合。创作态度严肃,从不以“逸笔草草”之名信手涂鸦,对选纸、用墨、设色尤为严格。他对绘画勤于思考,从不满足,常常一幅未画完,立马产生新的想法,每画每悟,不断探究笔墨的形态与情韵之境、与自然合一之境、传统与创新之境……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诗意美,以诗人的情怀来描绘景物,诗情牵动画意。他以诗词意境创作了《宋词画意》《琵琶行》《咏梅》等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作品,根据画面需要,配以长题,字体秀拔圆润,与其绘画用笔美感一致,书法中抽象的点线构成的字体,通过结构的疏密,行笔的轻重缓急,书法、绘画之美融为一体,用书法入画,行草长题一气呵成、斑驳流畅,飘逸空灵之气流溢画面。典雅、沉静,飘逸而不轻浮,沉厚而不板滞,有恬淡之心境方能有此画境。梨花春雨、杏花疏影、悠悠笛声、月下闻箫,都是连熙作品中常见的意境。他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唐诗画意《琵琶行》


 红楼金钗·黛玉葬花

倾情红楼 丹青传曲

  数十年潜心钻研,深得妙旨,从而造就了连熙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并借此得以发挥和创造。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编绘的连环画是连熙的第三类作品。严肃的创作态度与一丝不苟的精品意识,是连熙人物画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参加全国美展获大奖的巨作到四尺斗方、尺幅连环画、小品和扇面,从不一挥而就,而是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辛劳,每幅作品都浸透着心血和汗水,每幅作品都各具特色。

  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青年时师从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他认真学习诗文书法,创作的《红叶题诗》《牡丹亭》等连环画中,充满诗情的文字都是自己撰写,行文流畅自如、朗朗上口,与画作图文并茂,深受学界和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与他青少年时的文化功底有密切关系。连环画作品如《红楼梦》《西园记》《慧能传》,佛学经典《法界源流图》等文学脚本,也都是出自他的笔下,显现了他多方面的学识与才能。

  连熙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编绘的工笔重彩连环画《牡丹亭》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髓,虽是传统题材,但清丽新鲜之感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得观众和评委垂青,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膺获奖提名,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经北京、天津、上海多家出版社出版后又多次再版,深受读者和藏家欢迎。

  连熙的成功,得益于他多年焚膏继晷、不惮寒暑的勤奋努力,以及通过连环画练就的高超娴熟的高层次写实人物造型能力。画中人物形象、结构关系以及神采气韵的表达,都在取象不惑中令人感到十分赏心悦目,在视觉上具有养心和养眼的特征。连熙画过许多仕女画,出版的《中国仕女百图》《彭连熙红楼梦群芳图》等在业内较有影响,被认为是仕女画家,其实他在山水、花鸟、水墨写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综上所述,连熙的画虽因题材不同风格多变,但他并没有因为分散精力使其中任何一种风格受到伤害,反使不同风格互为借鉴,互相补益,他是一位技艺全面、才华横溢的学者型画家。

  连熙近年的作品,更见笔健墨清,艺术潜力从未停步,其艺更为纯正,从未沾染时下浮躁、野俗、狂怪的些许习气。画如其人,安静、谦和、朴实、真诚。作品更显境淡品清,面目典雅沉静,构建在通俗的基架上,温馨而平易,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悲凉苦涩,只有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美感,既不媚俗,也不媚雅,更不装腔作势,充溢着恬静、谨慎、秀逸、纯正的韵味。


江南五月


 江南三月


 牡丹亭

临典悟谛 云淡风轻

  连熙自幼聪颖好学,酷爱绘画。在学艺途中,虽有坎坷,但也非常幸运。青年时得到吴玉如、孙奇峰等名师多年亲授,他终生获益,养成虚心静气、心神专一、淡泊自守、真诚善良、洒脱从容的治学态度,不断传承着古典精神。

  中国传统书画把“必须临摹前人作品,而后方得精髓”,视为天经地义的“不二法门”。连熙倾心研究古今经典名作的技法,先临家中旧藏,再拜师访友,多处寻觅,长时间认真地临摹了大量名家手迹,从中悟出绘画妙谛,功力学识大增。他从摹写到创作临池不辍,能入能出,并把研究临摹经典名画作为终生课业,不断提高自己,在当今画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连熙的绘画植根于民族艺术土壤之中,得益于对民族文化的汲取和积淀,更可贵的是他的前瞻意识和创造精神。他酷爱读书,也满怀兴致地研究其他门类绘画作品和相关艺术,凡有利于丰富民族绘画语言的“他山之石”,皆从中汲取裨益,这从他早年曾尝试用国画临摹油画的习作和如今在中国画的技法表现中可以看到。他擅于融会西画的某些技法,潜移默化于中国画之中,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他创作上不受约束,独思独行独往来,画画和写文章也是天马行空。连熙是属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擅交际的画者,对美的追求始终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以一片虔诚之心善待艺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以旺盛的精力和创作热情,不断地用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交流,不断有新作出版。

  作品的艺术性与民族性特征,对于艺术性的把握乃至绘画语言的个性化表现,连熙在中国人物画坛是卓然独立的。从美术界到收藏界,他的作品以典雅沉静、意韵丰厚、繁盛充盈、曲高和众深受赞誉。画史上,画家六十以后作品不衰,就不会再衰,且有望进益和蜕变。画家深知,驰骋想象、抒发情感、人生价值,唯有在笔耕墨耘中获得。这正是他挚爱绘画的原因,“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连熙的作品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花鸟山水,都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咀嚼,其质朴,其气清,正和他朴实、真诚、执着的人品相表里。欣赏他的画作,可发现他正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朴实平和的心态诉诸画笔之中。

  丹青之妙,意会不必言传;画入佳境,不需语解诠释。想来连熙必能继续以笔代杖,吟啸徐行下去。

标签:人物画;作品;创作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