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安痴迷书法并乐在其中,故颜其斋曰怡堂。
2014年秋,我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长安书法论文集》序言中写道:“长安是当今书坛创作与研究两体皆进的青年才俊,他的好学与慎思,透析与善辨 也正体现在他史学研究与艺术评论的广泛性与深刻度。”如今,他又拿出了这本近15万字的论文评论随笔集,令我欣慰!
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艺精粹的代表之一,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内蕴,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由此,“文以载道”成为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痀偻承蜩”“梓庆为鐻”等寓言,无不表明对艺术本体的认知,需经技入艺、又由艺升道,才能达到“技进乎道”的真境。
这本论文评论随笔集凸显长安具有“文以载道”的情怀和抱负,也在向着“技进乎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其中,9篇论文全部发表或入选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评论随笔也多见于报刊和书法作品展中。
长安关注于书法家个案、创作、教育、收藏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如对白蕉书学思想的个案研究,围绕白蕉提出的“笔髓论”核心观点,阐释了静与动、法与 意、实与虚、无形与有形、势与韵、生与熟、有法与无法等有关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的多重“体用”关系,同时对书坛尊白抑沈的现象而提出了当代帖学书法审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文以独到的新颖视角、开阔的艺术眼界、详实的严谨论述而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对我的老师宋文治先生的书画收藏与创作研究论文,荣获“宋文治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论文理论奖,并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其它各篇论文也有不同的着眼点,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分析 明理,论证得当,说明他对书法文化的本体构建和演变规律都具有哲思的高度。
评论随笔是长安心性的自由生发,他对当代书法处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古今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有着清晰的认知。长安保持着对中国传统人文经典的虔诚之心,践行我所提倡的“将书法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回归于心灵”的理念,长期扎实的学养积累、宏阔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多元价值的书法经验判断,让他能把复杂的艺术现象、创作过程等写的明白、清晰、易懂,取精用宏、甄优析劣,令人信服。而文风却是活泼泼的,充满着青春的力量和激情。
“借来梅花一缕魂”,在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第一期(2019——2021 年)中,我和长安继常州市政府“名师带高徒”文化工程之后再一次结为师徒对子,同时又因为他从常州调入江苏省书法院来南京工作,我对他的指导更方便也更密切频繁。在协助我整理百余万字的抱云堂艺评、艺谭、书学散步等著作文稿中,引导他聚焦为真善美诗性交融的美学精神。因此,本集也是举办《万荷奏红——郑长安书法展》之外的又一项理论成绩。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愿长安保持荷花不染本性和高洁品格,怡然自乐,以红荷之志,书写出别样华章!
附郑长安部分作品:
柳永《望海潮》 34cm× 34cm
八大山人《河上花歌》40cm×20cm
杜甫《渼陂行》68cm×35cm
辛弃疾《念奴娇》37cm×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