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依旧忆盛中
2023-09-30 12: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芦根荣  
1
听新闻

 绸都万丽喜重逢,

 渠水潜龙人亦雄。

 风雨沧桑何足道,

 纯真依旧忆盛中。


  盛泽中学高中毕业三十五周年的同学聚会仿佛就在昨天,不经意间,正值母校八十华诞之际,我们八三届高中学生迎来了毕业四十周年的同学聚会,这是何等奇妙的缘分啊。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四十年前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点滴回忆浮现在眼前,此时此刻,我激起了对母校的留恋、对恩师的敬意、对同窗的牵挂、对岁月的感叹……

  一、 母校记忆

  “巍峨盛湖,乡贤奠定根基;五侪有幸,同受化雨滋。时光有限,学业浩渺无涯。及时兴奋,力学莫迟迟。勤朴勇诚,矢志不移。储才救国,复兴自可期。毋负前人,毋忘校训,吾校师生共勉之。”这是盛泽中学的前身“私立盛湖初级中学”的校歌。办学伊始,由时任校长的马蜚英先生亲自作词作曲,并将歌词中的“勤朴勇诚”作为校训书写在操场的墙壁上。

盛泽中学几经易地,几经易名,如今早已是四星级重点高中,为家乡为国家培养万千英才。历史沿革如下:

1943年初创时,借前私立绸业小学为校舍,仅招收初一,初二各一个班。1945年抗战胜利后,发展到四个班。

1946年学校建立“炳麟图书馆”。

1947年9月,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准予立案,定校名为“吴江私立盛湖中学”,同年学校迁入济东会馆。

1953年,吴江县人民政府拨款(旧币)一亿元,在盛泽镇东面山西殿废地建造新校舍(现为盛泽镇中心小学),济东会馆改为学校分校。

1956年9月15号,学校改为公立,易校名为“吴江县盛泽初级中学”。

1958年成立高中部。

1966年,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秋,改名为“东方红印染五七中学”。

1973年,红旗布厂五七中学并入本校,有30余个班级,学生近1500人。同年建成720平方米的大礼堂(兼食堂饭厅),创办校厂(1998年7月停产,2002年注销)。

1975年建成东教学楼。

1973年3月,县委工作组进组学校,着手处理“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

1978年开始对全县招收高中生。1980年,学校被授予省长惠浴宇签署的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78年11月,学校成立团委。

1982年,建成1203平方米教学楼。1983年,建成684平方米的办公楼。

1992年,改名为吴江市盛泽中学。

1996-1998年,在盛泽镇东首建成现存校区。

1993年7月,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2013年3月,因吴江撤市设区,更名为吴江盛泽中学。

……  

  二、情景复原

  这几天,在高中同学的大群小群里,同学们都在回忆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让我嘘唏不已。回想自己在校三年一直默默无闻、内向自卑、严重偏科,甚至连自己在哪个班级都已然不知,很是惭愧。在裘生马、管云林、俞兴明等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对我们这一届的班级建制、自己上课的班级以及任课老师有了彻底的了解,现在罗列如下——

  1980年秋季入学时,高一时有四个班级,(1)和(4)班是县招普通班,(2)班是盛泽本地班,(3)班是县招重点班。高一时,我在(4)班,同学们分别来自桃源、青云、铜罗、南麻、庙港、梅堰、平望,班主任是教数学的成忠老师。

  高一下学期,学校宣布高中三年制,学生跑掉了不少,后来又劝回来了一些。

  到高二时,整个年级从四个班缩小为三个班。(1)班和(2)班是普通班,(3)班是重点班。每班学生从40多人增加到50多人。当时,我在(2)班,班主任是王锦芬老师,教化学课。

  到高三时,也是三个班。(1)班是高复班,班主任徐元凯老师,教数学的。(2)班文理合班,文科往届生在2班,班主任是王锦芬老师。(3)班是理科重点班,插了几位往届理科生,班主任是胡天昭老师。

  据资深校长裘生马同学回忆:文理分班不是高二,而是在高三时的9月20日。

  裘生马同学满怀深情地对我说:“那年文理分科,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是我和龚小坤、 严建明、杨永泉、张永华一起斗争出来的!当时应届生理科升学率高于文科,所以校方对报文科的同学做工作,千方百计劝说改报理科,当时真有好多同学改报理科的。我们几个坚定分子坚决不从,情急之下,商量分头做老师工作:严建明负责教导主任范国梁老师,因为他们是远亲;杨永泉和张永华负责班主任胡天昭老师,我和龚小坤负责金玉英老师(时任副校长,丈夫潘志鹏长期负责文科)。我们向校方提出了三个方案:1.办文科班,2.文理合班分文科组,3.文科同学转震泽中学。老师们大多支持我们选报文科,可是当时校长刘化南在县党校学习,最后答复是等刘校长回来决定。就这样,一拖再拖拖到9月20日上午,刘校长学习回来,决定采用方案2。当天下午我们就成立文科组,隶属(2)班。他们上物理化学生物,我们到河边平房上历史地理。当时学校在建办公楼,我们就从脚手架里钻来钻去(当时安全意识不强,建筑工地也不封闭)。”

  文科应届生:裘生马,陈补兴,张永华,吴建中,严建明,杨永泉,龚小坤,芦根荣,邵金荣,计明荣,王学芳,潘永观,沈金娥,陆丽芳。往届生:凌瑞根,王锦聪,张明兴,沈蓉,吴国平,张琴仙。班长裘生马,副班长陈补兴。

  高三(2)班任课老师:语文李炳华,数学姚公权,英语郑玉珠,物理陈政明,化学王锦芬,生物周松林,政治范国梁,历史姚天祜,地理潘志鹏。王锦芬老师是班主任;周松林老师是班辅导,负责理科;潘志鹏老师也是班辅导,负责文科。

  以上资料都是裘生马同学在半小时内,通过微信发给我的,如数家珍,清清楚楚,令我动容。这不仅是因为裘生马同学一直担任班长,也不仅是他在高三时就以学生的身份担任学校的团委副书记,更是他充满着对学校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呀!爱得那么深,爱得那么切!!

  三、深情回忆

  就在9月28日那天晚上,管云林同学也深情地回忆了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对胡天昭、吴宗钊、李炳华三位语文的授课记忆犹新,他举例回忆吴宗钊老师的一堂语文课。管云林在微信中这样写道:

  高一入学第一学期,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是吴宗钊先生。吴老师大约五十来岁,声音清脆、咬字清晰,衣着十分考究,穿的西裤熨烫挺括、裤缝笔直。他时常穿一双黑色皮鞋,铮亮铮亮的。吴老师的语文课生动极了,至今还记得吴老师讲授《包身工》的情景。这篇夏衍先生的经典课文,吴老师给我们上了整整一周,反反复复,几乎把每一段落都掰开来分析。尤其是他充满感情地朗诵“拿摩温”对生病的“芦柴棒”的虐待段落,催人泪下,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生动鲜活:“芦柴棒”被泼冷水后的“跳”,被工头像赶“猪猡”似的叫,那充满污浊空气、像猪圈般的工房……现在想来似乎还浮现在眼前。

  管云林同学的深情回忆,一下子把我拉进了当时吴宗钊老师的课堂。吴老师的音容笑貌,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管同学的认真听课,我不知在抄谁的笔记……

  管云林同学还说,他们这一届从南麻初三毕业考入盛泽中学仅三人,另外两位是李富荣和王金明。他和李富荣既是同桌、又是一个宿舍的上下铺。由于农村初中学到的知识太少,一进盛泽中学,我们在成忠老师的教导下,逐步有了一种发自内心要跳龙门的劲头,当初对知识真的是如饥似渴。回想起来,高一、高二期间,一学期只回南麻乡下三四次,平时都住宿在校。

  成忠老师是我们高一(4)班的班主任,并担任我们班级两个学期的数学课。成老师在盛中任教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年。成老师来盛中之前在吴江教育局管成人教育,后来下面学校缺师资,成老师又是本科生,被吴江教育局领导看中,为了盛泽中学提升教育质量,被组织上派到盛中的,当年是1979年。那时候盛泽中学有初中和高中,成老师先在初三年级任教一年,再到高一年级任教一年,第三年就被调回吴江。我们有幸和成老师结成深厚的师生缘,实在是我们的运气和福气。

  与语文老师吴宗钊先生相比,成老师显得魁梧壮实,满脸的络腮胡子,声音洪亮,中气很足,教学风格严谨,班级管理严格。

  记得我们高一(4)班的教室是在老教学楼底楼的最西端,我们的宿舍就在教室的北面,教室与宿舍之间有块不大的空地。靠近教室的地方有两颗大树,每个窗户北边各有一棵,郁郁葱葱的。靠近宿舍的地方有两块水泥台板,给我们洗衣服用的。

  成老师不仅在班会课上,经常激励我们要勤奋刻苦学习,从而可以书包翻身,跳出农门跳龙门;有时还在数学课上,一旦发现有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没有认真演算题目,成老师就会让这几位学生站起来,然后停止上课,开起班会课来,让这几位学生描绘一下父母在农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动的情景。

(图为1983年高三毕业时的照片)

  我们住校生天天要上晚自习的,每个楼层都有一位值班老师来回巡视监督学生纪律的。而成老师几乎每晚都在义务值班,躲在教室后面的小空地上观察我们班级动静。如果发现有学生在来回走动,或大声说话,或者有学生在抄别人的作业,或者有学生在打瞌睡什么的,成老师就会迅速走进教室,及时进行教育,直到他们羞愧地低下头为止。我们上学的年代,教室和宿舍都没有空调的,冬天晚自习的教室里特别的寒冷,有两位成绩很好的同学经常在作业完成后,四周看看,不见成老师的身影,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宿舍早点捂被头,但总是会被成老师逮个正着,赶回教室后,经常被成老师奖励了几道数学难题,难怪这两位同学的数学和物理学得特别的好。其中一位同学应届高中毕业后就被省内的一所211大学录取,就读物理系热能专业,如今是圈内一位有较高知名度的热能专家;另一位同学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去铜罗中学理科高复班复读,第二年高考被省内的另外一所211大学物理系录取。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位同学的两次高考的数学成绩都是满分,第二次高考的物理是99分(满分100分),现在是吴江的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的物理高级教师。令人自豪的是,这两位男同学都是我的梅堰老乡。

  我们从农村初中考上来的同学,英语基础一般较差,尤其是我,几乎是零基础。我高中三年的英语老师都是郑玉珠老师,印尼华侨,普通话也不太标准。她头发花白,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郑老师上课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瞎七搭八,这是她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而说的一句口头禅。我对郑老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80级的高中生,到你们高考时,英语可能满分100分啦,如果现在放弃学习英语,将来读高四、高五都没有用的,不会考上大学的。郑老师的这句话,从我的高一说到高二,从高二说到高三。当时我的目标是考个高中专,只要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就行,所以英语基本放弃,而其他的五门的功课还是不错的。果然不出郑老师所料,1983年的高考,英语满分100分,计入高考成绩。果然不出郑老师所料,1983年的高考,我的英语成绩只考了6.5分,高考总分离高中专的录取分数线少了3.5分。第一年高考名落孙山。在潘志鹏老师的推荐下,我和陈补兴同学去了平望中学的文科班做了插班生,班主任是教英语的黄亚侃老师,我的运气和福气又降临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第二年高考的英语成绩考了86分,以文科总分504分的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录取,给裘生马同学又做了三年学弟,缘分不浅啊!

  四、芳华花絮

  在盛泽中学求学的三年时间里,我们的文化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记得当时盛泽中学有个教师男子篮球队,由中青年教师组成。我到现在还能叫出几位老师的姓名,比如徐元凯、蒋晓明、计佰华、许正海、朱志德、许勇生、施黔、向兴华、沈克诚等老师。他们几乎每天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下课后,都去操场边的篮球场打篮球。我记得当时的操场的跑道是煤屑铺压而成的。

  老师们打篮球时,不但吸引了我们男生观看喝彩,也有不少女生围观的。我对两位老师打球时的印象最深:蒋晓明老师的球技最好,运球突破如行云流水一般,非常惊艳。计佰华老师经常用右手把跑散的一圈长头发绺到头顶上,非常经典。

  当时我们盛中的教师球队实力很强,经常在吴江县的中学联赛中获得很高名次。谁说我们那时只知道死读书,我们也追星的,我们的追星对象就是我们篮球队的老师,我们的学习偶像就是我们喜欢的各科老师。

  我们班上的殷丹同学,个子高挑、英俊潇洒,他是铜罗中学毕业的,在初中时就喜欢打篮球,是我们班上篮球技术最好的。到高二、高三时,殷丹同学组织的学生篮球队时不时地跟老师们打打对抗赛的。只要有女上在场观看,殷丹同学的表现尤为突出,屡屡投篮命中,他是不少女生的暗恋对象。

  殷丹同学之所以成为不少女生的暗恋对象,还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江南大地,城镇的经济发展开始复苏起步,港台影片和音乐也开始流行起来,长头发、喇叭裤、便提式收录机成为年轻人的标配。殷丹同学是铜罗的镇上户口,家庭条件相对殷实,再加上有些早熟,到高二时,他是我们同学中最早烫头发、喇叭裤的男生。记得那时高二的班主任王锦芬老师是狠狠地批评了殷丹同学一通的。

  高二时,家在黎里镇上的沈惠达同学是我们班上最早拥有收录机的。那是一台原装进口的SONY(索尼)牌单卡收录机。当他拿到宿舍显摆时,我们都羡慕不易。只见那台收录机银光闪闪,而里面播放的歌声浅吟低唱,煞是挠人心窝。我第一次知道了歌者的名字叫邓丽君,第一次听说了邓丽君唱的歌曲是“靡靡之音”。

  我不知道那台收录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沈惠达同学带回家的。我也不是知道殷丹同学的头发最后剪了没有。我在这里举例这两位同学,丝毫没有其他用意,只是想说明我们在那个青葱的岁月里,也曾经芳华;我们的学习生活并不单一、并不枯燥。

  在我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有很多,最后我要感谢一下李炳华老师。

  高一(4)班下学期的语文,高二(2)班的语文和高三(2)班的语文,都是李炳华老师教的。我曾经在菀坪中学教过10年初中语文、连续带了6届初三毕业班;到了现在仍然喜欢阅读与写作而自娱自乐,与李炳华老师教我五个学期的语文课是分不开的。

  李炳华老师是苏州人,1968年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分配到盛泽中学任教语文。

  李老师教我们语文课时,他的女儿才出生不久,他的宿舍在校门西边的学校简易宿舍筒子楼里,门口和马路是煤球厂卸货地,马路是煤渣铺成的。我们住校生每天要去镇东头的老虎灶打水,天天经过筒子楼。李老师书生气很重,但是对我们的写作特别重视。记得高二上学期结束,他动员暑假里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把经过审阅的作文一一分析,有的在上课时高声朗读,有的他亲自抄写在学校西门南侧的户外大黑板上,还画刊头,象精心编辑排版的报纸,煞是美丽。当初,我看到他把管云林同学的作文全文刊登,还用彩色粉笔在作文最后写了几句点评。看了很受感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尤其是我,暗暗使劲,努力把语文学好,把作文学好。我的两次高考,语文成绩都很优秀,第一次102分,第二次96分,满分120分。这与李老师的有效教学分不开,与优秀同学的榜样力量分不开。

  五、感慨良多

  当年雅气未脱的我们,如今都已年近花甲。饮水思源,感概良多,怀念母校盛泽中学,怀念为人师表的老师,怀念同窗共读的同学。

  记得1983年高考结束后,我们是唱着《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这首歌离开母校的。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记得高中毕业20周年的时候,我们就高唱这首歌曲的。那充满青春律动、激昂上扬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回向的时候,在母校八十华诞之际,我们在又将迎来高中毕业40周年的同学聚会,岂不快哉!

  感谢老同学盛虹集团董事长的鼎力支持,感谢筹备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

  贺盛泽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平水韵)

 丽日东风十月春,

 师生情厚酒香醇。

 红梨一渡时间短,

 盛世长虹百业臻。

  (作者写于2023年9月30日)

标签:老师;同学;盛泽中学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