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贵生: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文化标杆 红色经典 精神支柱 力量源泉
2021-06-05 11: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舒贵生  
1
听新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历史,岁月沧桑;百年征程,走向辉煌。为了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学党史,重温红色经典,本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研究,下面谈谈几点学习体会和研究心得。

  一、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诗词典范,文化标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大家。他的思想、著作(包括他的诗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从创立共产党到创立和建设新中国,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种经历和精神,反映到他的诗词里,成为他诗词独具的风采神韵和思想艺术魅力,这是普通文人雅士难以企及的境界。

  毛泽东从小到老热爱学习。“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他从8岁进私塾上学,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读书,一生未间断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政务繁忙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以书为伴,博览群书。他居住的中南海丰泽园藏书达9万多册之多。在众多书籍中,他最偏爱文史古籍,从先秦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正史类、稗史类、演义类、文学类……几乎无所不读。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他24年不离身边,反复研读。一部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他竟看了17遍之多,堪称是博览古今的大学问家。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情有独钟,涉猎的诗词作品遍及历朝历代。他既读各种总集、合集、选集、专集,也读各种诗话、词话、音韵、词律,博览广收,兼采众家之长。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能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处处彰显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人才华。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格律严谨、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气势豪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创造性又合乎艺术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民族优秀文化瑰宝。

  二、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史诗,红色经典。

  毛泽东诗词不仅高度浓缩了他的人生追求、伟大实践和深邃思想,而且也艺术呈现了中国革命个建设的波澜壮阔和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生动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当今时代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是彰显着灿烂光辉的红色经典。

  (一)毛泽东诗词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青年毛泽东的志向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1910《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受到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认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1920年11月,毛泽东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不仅仅是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为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上下求索。1925年《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深情“问天”:“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壮志“比天”:“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大胆“翻天”“换天”:“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毛泽东致力于“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据地发展,要打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割据状态,要粉碎“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军事围剿。他追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大同愿景。

  (二)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战争摧枯拉朽、雄浑壮丽的风云画卷。

  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8年《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31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1年《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1935年《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诗词形象艺术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摧枯拉朽、雄浑壮丽的场景,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风云画卷。

  (三)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1961年《卜算子·咏梅》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962年《七律·冬云》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中描画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喜人场景,毛泽东为此而欢欣鼓舞,他热情讴歌新中国建设现实盛况,并且规划和展望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宏伟蓝图和美好理想。

  三、毛泽东诗词体现了爱国性和人民性,展现了家国情怀和军民风采。

  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政治家诗人。他是党和人民的领袖、核心和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人的初心,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毛泽东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爱国性和人民性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诗词的重要体现。

  毛泽东诗词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和为民意识。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精神内涵。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奋斗终生的全部意义,也是他爱国情怀的价值取向。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他重视民众、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广为传颂、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深信“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毛泽东始终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群众史观的诗意表达。毛泽东始终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致力于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枯木朽株齐努力”。“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我”字。小我融注于阶级和民族的“大我”之中,“我”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个人,也是大众。而在“百万雄师过大江”,“六亿神州尽尧舜”,“中华儿女多奇志”等诗句中,“小我”已经整个被人民大众的“大我”所涵盖,完全升华为“无我”之境。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才会明确说明“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四、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定义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精髓,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中国精神,能够激发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一)伟大创造精神:诗词是创新的艺术,毛泽东诗词艺术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沉淀了历代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湛技巧,凝结了历代先贤广博深邃的思想智慧,也体现了毛泽东非凡的创造力。臧克家在称赞毛泽东书法时写道:“兼百家之专长,任大笔之纵横,尊古而不泥古,创造精神郁勃乎其中。”用这话来评价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也非常恰当。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壮志豪情。1965年5月他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伟大奋斗精神: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早在长沙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少年时代豪气冲天,青年时期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曾经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这样写道:“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藐视一切艰难险阻。

  “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所揭示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精神。毛泽东诗词所体现的奋斗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最可宝贵的主体内容,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大步向前。

  (三)伟大团结精神:“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团结朋友、打击敌人是毛泽东的基本方略,也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重要主题。早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深知《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他引用《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句发布《征友启事》,“携来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写下《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及“偏师借重黄公略”来赞扬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友,还专门创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颂扬国民党抗日名将,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抗战的民族大义。毛泽东不仅和陈毅、董必武、叶剑英等党内同志诗书传情,而且善于把诗词唱和作为团结民主人士的重要手段。当柳亚子出现思想情绪时,毛泽东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进行善意规劝。老同学周世钊是民盟成员,毛泽东与他诗词唱和频繁,情谊甚笃,有如管鲍再世。这些都是团结精神的体现。

  (四)伟大梦想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毛泽东诗词两次提到“梦”:“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前者是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后者是新中国锦绣壮美的好梦。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使民族精神增添了鲜明的国际意义,表达了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坚强决心。

  五、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是我们学诗做人和修身进德的极好教材。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泽东诗词是其伟岸人格的艺术展示。毛泽东性格刚毅、愈挫愈勇,满怀“踏遍青山人未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地黄花分外香”“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伟岸人格与豁达胸襟。他的崇高品质体现在深厚的爱国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勇敢的责任担当、顽强的奋斗精神、积极的乐观心态、崇高的大同理想等方面。毛泽东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毛泽东抽剑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稿为“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他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胸襟何其宽广博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化现象非常普遍,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采桑子·重阳》描述的秋天“胜似春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赞美秋天,就是因为他拥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恰恰是因为毛泽东有着这样的精神品格,我们读他的诗词才会觉得荡气回肠,并且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让我们精神抖擞。

  毛泽动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抒发情怀,激励意志,争取民心,夺取胜利的超常武器。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的不经意的发表,一时间重庆陪都,洛阳纸贵,人们奔走相告,相互传抄,实际上毛泽东这首诗词已经争取了国民党的上层和相当多的国统局的知识分子,为而后召开的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打下了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等于多少部队的作用。由此可以想到,笔杆子和枪杆子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诗词的软实力和文化软势力的巨大效益。

  毛泽东诗词充满正能量。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题写了《杂言诗·八连颂》,高度赞扬身居繁华都市,始终保持优良传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这首诗对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如何继续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全体共产党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

  毛泽东诗词既弘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内容;既有生动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毛泽东诗词是中华传统诗词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典范。是我们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学习研究,尤其是校园诗教诗词六进的最好教材。毛泽东介绍写诗经验时说,“诗要用形象思维”,“要讲比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的诗词讲究形象、意象和意境,不是抽象的概念、口号和说教,是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还创造了通俗易懂、为工农兵大众所喜爱的鲜活语言。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创作原则和价值导向。对于指导当今的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六、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智慧和哲理,是启迪激励后人在新的征程中艰苦探索、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是一代伟大诗魂、国魂、民族魂,洋溢着奔放的激情和理性的光辉,深沉而浓郁,既有鲜明的历史现实主义的基调,有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使人荡气回肠,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毛泽东诗词的很多名句如同历史上的经典名诗名句一样,脍炙人口,好记好背,给人启迪、教育、鼓舞和激励,堪为一代一代人的格言金句和座右铭。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是启迪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

  例如: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卜算子·咏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七律·冬云》)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总之,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智慧和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是万世师表的鲜活教材。毛泽东诗词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成长史;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提振精气神,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很多正能量。毛泽东诗词是弘扬中国精神和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


  作者简介:舒贵生,1962年生,原籍湖北英山,现在江苏省作家协会省诗词协会工作,诗词楹联专家,国家二级作家。历任江苏省诗词协会和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春华诗社社长,《江海诗词》编委、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楹联》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发表诗联文赋等文学作品达2000多件,计数十万字;在全国各地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奖100多次,大奖20多项;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嵌名诗联大赛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仓城杯”海内外征联一等奖、2011年桃花山传奇全国征联一等奖、2012年辽宁铁岭八景全国征诗一等奖获得者。有60多件诗联作品在名胜景点镌刻悬挂,多件作品被编入诗联教材;曾60多次出任诗词楹联大赛评委,数十次担任诗词楹联报刊书籍编委,并多次出任主编、副主编。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多部,名传被收入50多部辞书典籍。

标签: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