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你们知道是哪六朝吗?” 4月14日,在朝天宫的大成殿前,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举行了“馆校合作”的揭牌仪式。
“南京市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你心中的镇馆之宝又是哪一件呢?”在博物馆内,南外仙林分校四年级200多名学生分批“触摸历史”,或目光专注,或侧耳倾听,孩子们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述历史小故事,满脸真挚。
据了解到,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了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郝京华就是该课程的主要推动者,她说:“增设这门课是对我国学校教育弊端的反思——常期实行分科课程,学术性课程占很大比例,远离真实情境,学生在符号的世界里摸爬滚打。”
郝教授和团队将《实施指南》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三条内容主线“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具化成四大主题“亲近自然、走入社会、学会生活、触摸历史”,通过向家长问计、教师选择、专家建议,初步筛选出“小学生必做的60件事”,后来又扩充为100件事,并为这100件事设计了学习单和教师指导手册。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成为改项目研究的合作学校之一,从今年起开始推动执行“四年级必做的八件事”。
参观朝天宫古建筑、龙盘虎踞展厅;体验“瓦当小课堂”,以六朝时期的瓦当为切入点,触摸历史,深入了解瓦当的作用及艺术价值,并在瓷盘上DIY独立创作瓦当;初识六朝青瓷,了解六朝青瓷的特点及艺术价值;亲手实践用彩泥捏青瓷,体会古陶瓷之美……“参观自己家乡的博物馆,并找到自己所认为的镇馆之宝,就是孩子们必做的八件事之一。”郝京华教授指出,今天的参观地方博物馆活动,便是触摸历史版块中的内容。
“在同学们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带领他们来参观,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他们会学习得更加深入。”南外仙林分校教导处副主任李开斌告诉记者,这次四年级同学参观南京博物馆,每位同学都随身带着一张学习单。学习单上,每一个学生都要写下“我心中的镇馆之宝”和理由,以及经过这次参观所了解到的历史和人物故事。“带着这样一种目标来学习,会发现同学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走马观花的参观,他们更愿意去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
摸瓦当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带我来朝天宫参观游玩,但今天了解的知识比我以往知道得要多得多。”四(3)班于子轩说,“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我发现家乡南京不仅现在很美丽,她的历史也更可爱迷人!”
“冠是他的帽子,冠上的梁表示他的官衔大小,官服上有一块40厘米的织物,叫做补子,这可是人物身份的象征呢!”四(2)班的曹伊米上完了体验课,举着她在博物馆老师指导下画的《明朝服饰知多少》的作品,开心地介绍起来。
据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南外仙林分校早已做出了尝试,如在“校园一日实践”中,学生体验农场、食堂等各种校园服务岗位;在财经素养课程中,学生会尝试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挣钱;在德育系列课程中,学生要通过文明问候和表达感谢获得“笑脸贴”;每学期的期末最后一周,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郝也